您的位置:首页 > 读书汇 >

 
2020年中旬,阅读。

盐野七生的又一巨著,上次读盐野七生的作品《罗马人的故事》还是在2016年,皇皇巨著真的是长啊……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要说十字军的故事,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十字军运动的背景。公元1世纪的时候,基督教发源于罗马帝国的巴勒斯坦省,相当于今天中东的以色列、巴勒斯坦以及约旦一带。作为从犹太教中脱胎而出的宗教,基督教的圣城,便是大名鼎鼎的耶路撒冷。
 
基督教跟罗马人的宗教相冲突,又有悖于罗马人的统治,结果惨遭镇压,连耶稣也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然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基督教很受底层民众的欢迎,很快就在罗马传播开来,拦都拦不住。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393年,相当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罗马皇帝便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奠定了基督教在欧洲的正统地位。
 
那么,伊斯兰教又是哪一年诞生的呢?答案是公元610年,相当于我国隋朝时期。同样有着犹太教背景的伊斯兰教,自然也把耶路撒冷作为他们的圣地之一。
 
这么一来,耶路撒冷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说回主线故事。两个宗教相差了600年左右,按理说,伊斯兰教就是个年轻的晚辈。但正所谓不气盛就不叫年轻人,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也迅速传播开来,一直传到了伊比利亚半岛,也就是今天的西班牙、葡萄牙一带。公元732年,在今天法国境内,阿拉伯军队被信奉基督教的法兰克人击退,而伊斯兰教在欧洲的传播,也随着阿拉伯帝国停止扩张,而暂时偃旗息鼓。
 
那么,为什么后来双方又燃起了战火呢?还是要回到罗马身上。公元395年,曾经雄霸一时的罗马帝国,成了个被劈开的西瓜,分裂成了东西两半。其中西边的叫做西罗马帝国,很快就玩完了。东边的则叫做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庭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倒还是度过了一千多年的好时光。如果您听过我们路上读书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就会知道这些故事。
 
拜占庭帝国是个老牌帝国,也曾有过强大而辉煌的岁月。但到了11世纪时,它已经走上了下坡路,管不住自己的领土了。原先呢,拜占庭帝国占有今天小亚细亚、中东、北非的广大地区,但渐渐地,中东和北非都被穆斯林所占,而拜占庭打又打不过,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怎么办呢?拜占庭想来想去,便想出一个厚脸皮的办法:去欧洲搬救兵。当时欧洲的第一号话事人是罗马教皇,所以,拜占庭便派使者前去拜见他。
 
这么做,对于拜占庭来说,可是做了不少思想斗争的。了解、信仰基督教的听众朋友应该知道,基督教分为三大部分: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当时,天主教和新教还没有分家,都属于罗马教皇管辖;而拜占庭帝国信仰的却是东正教。也就是说,两边看似是一家,但完全是不同的。
 
鉴于两边儿都说自己是正统,且一直明争暗斗,互不对付,拜占庭帝国能拉下脸去请求罗马教皇救援,可见是真的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了。
 
面对拜占庭的请求,罗马教皇一边暗中得意,一边也在权衡:不错,拜占庭是对头,但都信仰上帝,多少也能算是一家人,但穆斯林就不一样了,那是真的对手。更重要的是,随着拜占庭的溃退,基督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了穆斯林之手,这还得了?
 
于是在1074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就放出话来,说他打算亲自率军,去解放耶路撒冷,不过这也只都是嘴炮,因为他就是个光杆司令。而真正发动十字军东征的,是他后来的接班人——教皇乌尔班二世。
 
乌尔班二世原籍法国,心机缜密,城府极深,是个超一流的纵横术大师。乌尔班二世的纵横之术,靠的不是世俗权力,而是宗教权力。在中世纪,教皇的权力是很大的,他可以剥夺任何人乃至国王的宗教身份,而当时欧洲几乎是全民信仰基督教,国王一旦失去了宗教身份,就会失去贵族、子民的拥护和爱戴,那他就无法统治了。
 
因为这个原因,教皇就有了克制国王的武器。但教皇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还想更进一步,让教皇拥有废黜国王的权力。这么一来,教皇就会成为欧洲之主:谁不听话,我就把谁给罢免了。
 
而不用说,国王对此肯定就不乐意了,教权和王权的冲突,也就成了中世纪欧洲的最主要矛盾之一。
 
乌尔班二世上台的时候,罗马教廷跟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简称神罗、领土覆盖当时的德意志,也就是今天的德国)关系很差,因为被神罗皇帝阻挠,乌尔班二世当上教皇后,不能住在教皇的宫殿里,而是窝在罗马的城乡结合部,花了八个月才进入了罗马,实在是非常尴尬。
 
乌尔班二世当然不甘心于此,他有一系列的逆袭方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教皇的权威,让教皇重新抬起头来。
 
怎么办呢?既然拜占庭前来求救,那就可以借助上帝的名义,发动一场十字军东征,解放被穆斯林占据的圣城耶路撒冷。这么一来,乌尔班二世必将名满欧洲,到那时候,神圣罗马帝国也就不敢对他怎么着了。
 
可见,乌尔班二世想要发动十字军东征,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他的权力欲望。
 
乌尔班二世真是运气好,你要搞运动,光喊口号是不行的,群众没热情,那也搞不起来。而就在那会儿,西班牙人搞了个“再征服运动”,主要是驱逐占据着伊比利亚半岛的穆斯林。当时,“再征服运动”是如火如荼,西班牙人的每一场胜利,都能让欧洲的基督徒们欢欣鼓舞,刺激他们的宗教狂热。
 
按我们今天的话说,乌尔班二世发动东征,是有群众基础的。
 
于是到了1094年11月,等一切准备妥当,乌尔班二世就到了法国的克勒芒,召开罗马教会的最高大会。随后,他向围观的宗教显贵、军人、贵族、骑士、商人、百姓、农奴,成千上万号人,发表了一通演说。
 
他首先对基督教世界你争我斗、道德沦丧的状况,表示痛心疾首,说如果放任下去的话,上帝的愤怒迟早会降临人间,所以,基督教世界应该立刻停止争斗,保持和平。
 
接着,他就把矛头对准了穆斯林。他以上帝的名义,谴责穆斯林占据了东方的圣地,残酷地杀戮基督徒,破坏教堂。因此,所有的基督徒都应该联合起来,担负起“神圣的责任”,等到冬去春来,就应当在上帝的指引下向东方进军。
 
同时,乌尔班二世还宣布许多诱人的条件:只要谁参与了这次运动,死后灵魂将直接升入天堂。无力偿还债务的人,参加十字军,即可免除债务;出征超过一年,就不用缴纳赋税。如果不幸失去生命,其罪愆也可以得到赦免,并得到天国永不朽灭的荣耀。
 
除此之外,乌尔班二世还对《圣经》进行了一番添油加醋。《圣经·旧约》中说,耶路撒冷所在的迦南之地,遍地流淌着奶和蜂蜜。在乌尔班二世口中,那里不止奶和蜜,还有满地满地的黄金和香料,这都是当时在欧洲最值钱的玩意儿,倒也是与时俱进。
 
这就是在暗示群众:只要去到那里,就能发大财。
 
听到这,现场的听众朋友已经是山呼海啸、热泪盈眶了。乌尔班二世随即表示:所有人都要全副武装,在胸前和背后戴上红布做的十字印记,组成十字军。其中,十字架代表基督徒,而红色则是表明基督徒要有流血牺牲的觉悟。而“十字军”这个称呼,也就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乌尔班二世的这番动员,让大家都看到了希望。当时的基督徒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如果不去赎罪,上帝就会降临惩罚,而自己死后也无法进入天堂。这么一来,普通群众有了赎罪的机会,欠债不还的老赖有了免除债务的门道,军人们找到了发财的方法,显贵们也可以借机往上爬,可谓是人人有份。
 
群众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了,没花多少时间,这份热情就传遍了整个欧洲。十字军运动立刻就爆发了。
 
乌尔班二世喊完口号,就拍拍屁股走人了,至于接下来如何东征,就留给围观群众自己想办法了。而东征嘴上说着容易,办起来却不容易:从欧洲去往中东,路途遥远,长达三四千公里,差不多等于从哈尔滨到广州的距离。而且去了之后还要打仗,所以武器、甲胄、马匹、粮食、药物,这些作战的必备品,不仅缺一不可,量还不能少。
 
这些必备的东西,如何筹备,乌尔班二世当然是不会管的,大家只能自己准备。这么一来,东征就成了一场贵族游戏:因为在中世纪,只有相对土豪的骑士、贵族,才能承担起这些昂贵的东西,而老百姓是根本拿不出来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粮食都筹备不齐。
 
其实乌尔班二世和权贵们也不想让老百姓参加十字军:要是人都跑到中东去了,谁来种粮食?谁来养马?谁来进行手工业呢?谁来干那些脏活累活?谁来贡献赋税?
 
于是,乌尔班二世提出一个规定:如果谁想要参加十字军,必须要得到当地主教的认可,这等于是将普通百姓排除在外。但谁也想不到的是,中下层民众的热情实在是太高昂了:大家的生活本来就很困苦,再过下去也还是这个熊样,还不如去外面的世界闯荡闯荡。运气好能发点横财,运气不好挂了,反正可以赎罪,有何不可。
 
于是,因为宗教狂热,群众们便把乌尔班二世的规定给抛在脑后了。
 
当时有个叫皮埃尔的、喜欢骑毛驴的法国修士,此人是个鼓动家,很有热情,他走街串巷,发动群众,组织了一支队伍。这个队伍在法国的时候只有几千人,到了今天的德国,就变成了一万五千人,最后竟然拉起了将近十万人的队伍。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支十字军——“贫民十字军”。
 
“贫民十字军”俨然就是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军。其实还真差不多,“贫民十字军”看似规模庞大,但本质上不过是一群无组织无纪律的乌合之众,队伍成员大多是拖家带口的农民。除此之外,还有小贩、手艺人、强盗、土匪、小偷、混混、地痞流氓、杀人犯、逃兵和低级骑士,反正都是社会底层的草根人士。他们一无装备,许多人的武器还是农具;二无粮食补给,走到哪抢到哪,沿路洗劫乡村和城镇,并疯狂屠杀犹太人以及基督同胞。
 
“贫民十字军”的暴行,自然激起了沿途人民的反抗,所以是一路走,一路减员,等他们抵达君士坦丁堡的时候,十万人少了一半,只剩下五万人。而且这五万人还一个个衣衫褴褛,如同一帮乞丐。
 
拜占庭人苦苦等待救兵,结果看到“贫民十字军”,一个个是目瞪口呆。他们用小脑就能意识到,这群乞丐根本不是救兵,而且他们无组织无纪律,简直比穆斯林还要麻烦,得赶紧赶走。于是,拜占庭皇帝给了他们一些食物和衣服,又提供了船只,就打发他们去往由穆斯林控制的小亚细亚。
 
“贫民十字军”登上了小亚细亚的海岸,没走多远,就遇到了穆斯林中的塞尔柱突厥人。这支业余队伍平生第一次遇到了专业军队,结果不用说,被当场打崩,五万人战死两万,剩下的则就地解散,然后因为各种原因丢掉了性命。最后命大的、撤回君士坦丁堡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就这样,第一支十字军成了彻底的炮灰,甚至都没能靠近耶路撒冷,就差不多死绝了。不过对于死亡,他们可能也不在乎,毕竟乌尔班二世说过,只要参加了十字军,就能免除罪孽,直接上天堂。这对当时人来说,才是头等大事,至于过程怎么样,那倒是其次了。
 
事实上,这些业余选手走到路程的一半后,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十字军,经过了各种准备之后,才刚刚启程。他们就是由各路诸侯组成的第一支正规十字军队伍。
 
正如《三国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一样,欧洲的各路诸侯听到了乌尔班二世的呼吁,也不再互相掐架,而是立刻变成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准备一起去攻打耶路撒冷。为此,许多诸侯不惜卖掉自己的封地,来换取金钱和粮食,不给自己留后路。他们这么做,倒也能理解:常言道,放长线钓大鱼,如果他们能够完成使命,想必会收获更多的金钱、土地和荣誉,至于自己的那点儿小地盘,就没那么重要了。
 
这支十字军因为没有国王参与,所以被称为“诸侯的十字军”,唯一的大牌是法兰西国王的兄弟,因为地位最高,所以成了名义上的统帅,但基本没有实权。其他则是各种五花八门的诸侯、贵族,也有些显贵,但大多是在国内混不下去的、或者没有继承权的野心家,一心想去东方发大财。
 
诸侯十字军的总兵力大约5万人,他们有组织,有纪律,装备精良,许多人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兵油子,能征善战,比贫民十字军专业、且厉害的多。1096年,这支十字军出发了,而他们也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其实这支十字军也不太安分,半路上,他们就跟拜占庭军队干了一仗,死了不少人。除此之外,这支专业军队竟然也跟贫民十字军一样沿路抢劫,还美其名曰“军事演习”。就这样拖拖拉拉地走了半年左右,1097年春天,十字军总算是抵达了君士坦丁堡。
 
然而一到君士坦丁堡,他们就被拜占庭人摆了一道。
 
原来,拜占庭皇帝是个老狐狸,此人精于算计,对于如何使用十字军的力量,他早就有了主意。他向所有十字军众人表示:你们不是想去东方发财和赎罪吗,那你们就得向我宣誓效忠,臣服于我,你们未来征服的地盘,都要交给拜占庭帝国管理。否则,你们就别想渡海过去,我一条船都不会给你们。
 
各路诸侯对此肯定是不满意的,但不同意就不能渡海,在大自然的力量下,大家也就屈服了。接下来便是宣誓、签字画押,然后十字军坐上了拜占庭的船,进入了小亚细亚。
 
在这大致说一下这一带的地理条件:小亚细亚是一个半岛,穿过半岛再往南,才能到达地中海的东岸。东岸的海岸线非常笔直,从北到南,分布着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众多名城,如安条克、特里波利、阿卡以及终极目标——耶路撒冷。当时,这里都属于穆斯林所有。
 
而一到小亚细亚,十字军便遇到了塞尔柱突厥人,双方第一次交手,十字军便取得了胜利。接下来,他们干了一件非常丧心病狂的事:他们砍下2000名突厥士兵的脑袋,其中1000个作为礼物,送给了拜占庭皇帝,另外1000个则直接扔进了附近的尼西亚城。尼西亚人一看这么多人头,吓得直接开门投降,而按照协议,这座城市归属拜占庭皇帝所有。这就叫专业的空手套白狼。
 
接下来,十字军便向小亚细亚的腹地进军,在一个叫多利留姆的地方,又一次迎战突厥大军。十字军由重骑兵打先锋,这些重装骑士头戴厚厚的钢盔,身穿由小铁片编成的铁甲,战马也披挂甲胄,相当于中世纪的防弹衣。这种防弹衣完全克制了突厥人擅长的马弓——因为马弓的威力较小,射出的箭打在十字军的铁甲上,直接被弹开,一点用都没有。
 
一看习惯的射箭没用,突厥人就慌了,开始溃逃,十字军趁机夹击,突厥军队顿时惨败,3000名骑兵和2万多步兵战死,十字军取得了第一个重大的胜利。
 
接下来,1097年秋天,十字军开向叙利亚北部城市安条克。安条克是一座历史名城,当年曾与埃及的亚历山大,并称为近东两大都市,并且还是基督教早期的圣地之一。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军事因素还是宗教因素,十字军都要拿下这里。
 
然而安条克的城防十分坚固,十字军虽然将其团团围困,却也一时半会儿拿不下这个铁乌龟。长期的围城战,导致十字军粮草不济,军中瘟疫流行,再加上穆斯林援军也即将赶到安条克,形势是岌岌可危。
 
眼看强攻不成,十字军派出奸细,混入城中,然后里应外合,打开城门,攻入了安条克,随后又击溃了救援安条克的穆斯林。接下来,十字军便在城中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不分男女老少,都被尽数屠戮。宗教狂热下的暴力、血腥和残忍,由此可见一斑。
 
接下来,十字军离开了安条克,向自己的终极目标——圣城耶路撒冷一路前进。
 
从安条克出来后,十字军一路上是畅通无阻。在他们出发之前,安条克居民被屠杀殆尽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地中海东岸,沿途的城市都吓坏了,不仅主动打开城门,让十字军通过,还送钱送粮食,让这帮瘟神早点离开。
 
就这样,1099年的6月,十字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抵达了耶路撒冷城下。为了到达这里,他们花了整整三年时间,现在只欠临门一脚了。
 
然而守卫耶路撒冷的穆斯林也绝不是软柿子。他们知道,耶路撒冷周围都是戈壁沙漠,淡水稀缺,早就囤积了粮食、淡水,坚壁清野,还在所有的水源投毒。十字军果然着了道,当时是夏天,十字军士兵们冒着酷暑,身穿重甲,简直是被放进微波炉里加热。而周围的水井又无法饮用,更是让士兵们饥渴不已。
 
十字军在城外被困了整整五天,五天之后,他们终于反应过来,解决缺水的最好方法,就是赶紧攻下耶路撒冷。
 
十字军有大批攻城塔楼,而守军则有一种传说中的秘密武器——“希腊火”。这是一种液体燃烧剂,对付木质的塔楼来说,简直就是大杀器。十字军因此损失惨重,许多人被烧得焦头烂额,空气中尽是皮肉烧焦的恶臭。
 
不过,不管守军再如何抵抗,他们都无法阻挡已经杀红眼的十字军。依靠全军出击一样的疯狂进攻,十字军终于攀上了耶路撒冷的城墙,然后打开城门,大部队随即鱼贯而入,攻下了耶路撒冷。
 
那么,等待耶路撒冷,又究竟是什么命运呢?其实也不难想象,十字军的狂欢,必定伴随着疯狂的屠杀。城中不论是穆斯林还是犹太人,全都遭到杀戮。圣城变成了地狱,没有人能够逃脱。金银财富全被洗劫,房屋则被付之一炬,城内硝烟弥漫,血流成河,城中堆满了无数尸体。
 
等杀完了人、抢完了东西,十字军才开始了拿下耶路撒冷之后的首次会议。第一条决议当然是报喜,把攻占圣城的消息传回欧洲。讽刺的是,当这一战果传到罗马时,最先搞事的乌尔班二世已经病死了,他至死也没听到这一“喜讯”。
 
接下来,就是要选举一个新领主,来统治这一片新占领的土地了。虽说大家到了耶路撒冷才发现,乌尔班二世就是个大忽悠:这边除了石头就是沙子,连水都没多少,根本就没有什么满地的香料和黄金,更别说到处流淌的奶和蜜了。但这里毕竟是圣城,条件差点没关系,宗教意义才是大家更为看重的。
 
这么一来,大家就都想当这个耶路撒冷的国王,而几位诸侯一算功劳,都觉得该轮到自己,毕竟他们在本国没有继承权,就是要来这里搏个出人头地的。经过一番PK,最后,自法国北部的洛林公爵戈德弗鲁瓦,拿下了领主宝座。
 
戈德弗鲁瓦成为了耶路撒冷的领主,但他故作姿态,表示不接受“国王”这一封号,而是自称为“圣墓的守护人”。其他的诸侯配合他演完了这一套把戏,也算是完成了“神圣的使命”,便纷纷打道回府,返回欧洲。
 
至此,耶路撒冷总算是正式落入基督徒的手里,而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也至此宣告胜利结束。十字军之所以能取胜,一是他们有着向前的积极信念,二是他们战斗力强悍,军队训练有素。相比之下,穆斯林世界做不到团结一致,几个势力各自为战,结果就被十字军各个击破。
 
十字军虽然“光复”了圣城耶路撒冷,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犹太人和穆斯林的平民百姓大开杀戒,特别是将耶路撒冷全城屠杀一空,却也让双方走上了仇杀之路。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在拜占庭帝国的请求下,教皇乌尔班二世趁机煽动了十字军运动,顿时激发了整个欧洲的宗教狂热。贫民十字军率先出发,但很快就覆灭了;接下来的“诸侯十字军”,则顺利地攻占了圣城耶路撒冷,完成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并推举洛林公爵戈德弗鲁瓦为大领主。 
 
戈德弗鲁瓦虽然位登大宝,却运气不好,没几年就死了,年仅40岁。接班的是他的堂弟鲍德温,史称“鲍德温一世”,他可不想当什么守护者,而是称王。至此,著名的耶路撒冷王国也正式宣告成立。 就在耶路撒冷王国诞生的时候,欧洲人接到了收复圣城的战报,基督教世界顿时陷入了宗教狂热之中,那些十字军衣锦还乡后,立刻被视为大英雄,而这也刺激了未能出行、或者半路打道回府的骑士们,让他们更加想去往东方捞一把。这么一来,在十字军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骑士团”,便登上了历史舞台。 
 
“骑士团”这个名字,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奇特的,因为国内从未有过这样的组织,而且听起来,会让人联想到这是不是一个小团体,有点像大学里面这个那个的社团。但事实上,骑士团可不是什么小社团,它的规模非常大,大到足以影响整个中东的局势。直到今天,他们还作为政治实体而存在。 “骑士团”又是怎么来的呢?
 
且说十字军拿下了耶路撒冷,但因为距离欧洲太过遥远,外加十字军人数又少,于是,他们原先占据的地盘又被穆斯林夺了回去。而十字军的任务,就从攻占耶路撒冷,变成了保卫耶路撒冷。这个任务,就落在骑士团的手里。 1118年,当了将近二十年国王的鲍德温一世病死,堂弟鲍德温二世接过了他的枪。鲍德温二世刚一登基,就有两位法国骑士毛遂自荐,说他们拉了几个人,想组建一个宗教骑士团,保卫从雅法、也就是今天以色列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之间的朝圣之路。 这段路其实只有50公里长,但鲍德温二世正为此事焦头烂额,听了之后,自然是大喜过望,便点头同意了。为此,他还将耶路撒冷城内的阿克萨清真寺、也就是曾经的犹太圣殿的一部分,赐给了骑士团,作为他们的活动据点。而这个骑士团也因此被称为“圣殿骑士团”。 
 
圣殿骑士团建立之后,很快就壮大起来,其成员大多是来自法国的下级骑士,都是装备精良、能征善战的宗教狂热分子。他们不隶属于任何封建领主,也不受世俗诸侯的指挥,只对教皇负责,往往独立行动,可以算作十字军中的特种部队。
 
圣殿骑士团拥有大批财富,而且非常残忍,杀人不眨眼,是十字军的重要力量。 就在圣殿骑士团崛起的时候,另外一个著名的骑士团,也在逐渐成型,那就是“医院骑士团”。什么医院啊,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医院嘛。 那么医院一个看病的地方,为什么要搞骑士团呢?说起来也很有意思:这个医院的前身是“医院修会”,成员的确也都是医生,专门给朝圣者看病。但“医院修会”有钱有地、特别是获得教皇认可之后,便逐渐开始了转型:他们既救死扶伤,也会拿起武器保护朝圣者,拿刀砍敌人的时候是毫不犹豫的。 不过,毕竟是医生,所以医院骑士团不像圣殿骑士团一样杀人不眨眼,但也是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后来,还有规模和影响力都更大的“条顿骑士团”,顾名思义,成员基本上都是德意志贵族,他们与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组成了中世纪的三大骑士团。 骑士团的出现,说明一批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力量,正在悄然兴起。这些骑士借助十字军东征的机会,为自己谋求财富和地位。而这些之前没有的组织,正是十字军东征带来的变化之一。而骑士团脱离于封建领主的独立性,既是其一开始壮大的因素,也为其后来的衰落,埋下了祸根。
 
十字军耀武扬威,穆斯林也绝不是任人宰割。说起来,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所以所向披靡,除了十字军武力值强大,也是因为穆斯林并未做好准备,没有意识到十字军的斗志和力量。而且当时的穆斯林世界也不团结,存在着不同的教派冲突和族群矛盾,各个势力又各自为政,才让十字军钻了大空子。 
 
既然说到这里,我们就多说一句,穆斯林世界到底又有什么教派冲突。虽说穆斯林都信奉真主安拉,但也跟基督教一样,有着不同的教派。当时的基督教分为罗马正教和东正教,而伊斯兰世界则分为什叶派和逊尼派。 这两个教派矛盾很大,至今依旧是矛盾重重,视彼此为仇敌。在当时,埃及地区由什叶派控制,而位于伊拉克一带,则由逊尼派主宰。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情况正好是反过来的。 双方的矛盾达到什么程度呢?在他们眼里,彼此才是最大的仇敌,而十字军竟然是可以团结的对象。当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埃及人竟然还去找十字军,希望一致合作,攻打逊尼派的城池,双方简直是不共戴天。 
 
不过,时代总是会变化的,面对凶恶的十字军,这个共同的敌人,穆斯林们总算有了合作的意识,开始策划起驱逐基督徒的大戏。而与此同时,伊斯兰世界就出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领袖——伊马德丁·赞吉。 赞吉是伊拉克的逊尼派突厥人,他很有才能,早早就从军队中脱颖而出。作为一个英勇的战士,赞吉能征善战,很快就一统叙利亚各个势力,然后夺取了地中海东岸的北部,占领了当地大城市阿勒颇,并计划南下攻取叙利亚名城、当时由十字军控制的大马士革。 如果赞吉攻占了大马士革,那耶路撒冷也将危在旦夕。因此耶路撒冷王国的十字军立刻北上,准备救援,不料却被赞吉包围在一座城堡里。十字军乖乖地交出城堡,以及大批赎金,灰溜溜地返回了耶路撒冷。 然而赞吉的想法也变了——他放弃了南下夺取大马士革的机会,而是挥师进攻一个十字军国家——埃德萨。
 
 在这,我们要解释一个历史名词“十字军国家”。顾名思义,十字军国家就是由十字军占领之后、就地建立的国家,这些国家面积都不大,多半分部在地中海东岸,包括了埃德萨伯国、安条克公国、特里波利伯国以及前面提到的耶路撒冷王国。跟耶路撒冷王国一样,领主都是在本国混不下去,所以到十字军中讨个前途的大小骑士。 我们要说的埃德萨伯国,是十字军国家中最靠北的,也是最早建立的。
 
当时,埃德萨的老大是个急躁冒进的小年轻,完全不是老辣的赞吉的对手。当赞吉率大军前来时,他本应关闭城门,固守待援,但这位老兄却急不可耐地出城迎敌,结果一战而败,他本人逃跑,埃德萨被赞吉攻占。 占领埃德萨后,赞吉是以牙还牙,城内的主要贵族,包括基督大主教在内,都被齐刷刷地砍掉了脑袋。不同于十字军的残暴,赞吉没有在城中大肆杀戮,但也把许多居民变卖为奴。 埃德萨的陷落,震惊了整个基督教世界。作为最早建立的十字军国家,埃德萨也是十字军在中东的桥头堡,其军事意义更大于其宗教意义。而与此同时,耶路撒冷王国的国王也死了,继位的小国王只有12岁,由老妈来垂帘听政。然而这对孤儿寡母既没有实力驾驭各路诸侯与将领,更没有本事操纵其他十字军国家,两大骑士团对他们也是不予理睬。 在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孤儿寡母便呼吁欧洲再次进行一场十字军东征,来保卫耶路撒冷。
 
这个时候,距离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早先的宗教狂热已经悄然退去。为此,一个叫贝尔纳的草根修士,接受了教皇的命令,不断游走,到处宣扬,说要再来一次东征。 贝尔纳首先说服了法国国王路易七世,此人年纪轻轻,血气方刚,又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当即表示要御驾亲征。接下来,贝尔纳又去面见神圣罗马帝国(德国)皇帝康拉德三世,他无师自通地大开空头支票,把这家伙也给哄骗到手。
 
于是,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就成了由法国国王和德国皇帝亲自率领的军事行动,其政治意义远远超过了第一次。 1147年的春夏之际,法军和德军分头出发,向耶路撒冷挺进。两军各自拥兵数万,看上去是声势浩大,但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出发,却是一路磕磕碰碰。 两军开到君士坦丁堡后,德军率先出动,进入小亚细亚。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旧战场多利留姆,他们遇到了突厥军队的阻击。第一次东征时,十字军在此取得了辉煌胜利,但将近半个世纪后,穆斯林已经琢磨出一套对付十字军的战术:他们凭借轻骑兵速度快的机动优势,避开德军的重骑兵,转而攻击实力较弱的步兵和辅助部队。 这一仗德军大败,虽然精锐的重骑兵损失不大,但步兵和辅助部队却损失惨重,康拉德三世也受了伤,只能狼狈地逃回君士坦丁堡。法军看到德军灰头土脸的样子,放声狂笑,随后,他们便趾高气扬地进入了小亚细亚。 法军比德军装备更好,士卒也更为精良,领兵的都是国内的大贵族。
 
然而法军太过骄狂,在一条山口,有将领不听指挥,擅自行动,导致法军首尾顾此失彼。突厥人趁机攻击后面的辎重部队,并差点击杀路易七世,法军大败。 法军吃了败仗之后,路易七世也明白了突厥人的厉害,他决定带着显贵们坐船去往耶路撒冷,普通士兵只能在沙漠和戈壁中步行。等大军总算到达耶路撒冷时,已经折损不少。 接下来,十字军就准备去收复被穆斯林占领的埃德萨。这次出兵,十字军是鱼龙混杂:除了法军和残余的德军,还有耶路撒冷王国的部队,以及两个骑士团,看起来阵容也还不错。然而十字军并无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因此在出兵之后,争吵不休,后来甚至连目标都成了问题。 
 
按理说,十字军应该直接剑指埃德萨,可他们却一致决定,先去攻打大马士革。之所以这么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马士革的知名度比埃德萨高得多,这让十字军虚荣心作祟,认为大马士革才是首要目标。 当时,穆斯林这边的领袖赞吉已死,他的儿子努尔丁继承王位。努尔丁比父亲更加厉害,他接连击溃了十字军,建立了一个大号的叙利亚国,大马士革也在其势力范围内。 听说十字军即将袭来,努尔丁立刻下令备战,准备跟十字军一决高下。
 
相比穆斯林的秣兵厉马,十字军这边的所作所为,简直让人笑掉大牙:在这个节骨眼上,路易七世竟然游山玩水去了,在中东的圣地到处转悠。 路易七世一玩就是三个月,导致十字军的出兵时间,从较为凉爽的四月,变成了酷热难当的七月。十字军因为身穿重甲,在酷暑天气下,简直要原地爆炸,而大马士革的守军却利用这三个月时间,做好了充分准备。 
 
穆斯林这边很快就摸清了十字军的意图,他们派出轻骑兵,打起了游击战,不断地骚扰十字军后方的辎重和补给,扰乱了其队形,严重挫伤了十字军的士气。 等十字军好容易才到达大马士革城下,却发现自己竟然缺少攻城用的器械,而当地木材又奇缺,根本没法制作攻城武器。同时,十字军各部又缺乏统一指挥,各打各的,结果打起仗来,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混乱不堪。 这时候,努拉丁已经整合部队,准备支援大马士革。听说努尔丁大军即将杀到,十字军诸位领导人竟然决定逃跑。
 
第二天,路易七世和康拉德三世便率军撤退,这个时候,距离他们到达大马士革仅仅过去了四天。努尔丁可不会轻易放过他们,派兵追击,杀死了许多落单掉队的十字军。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它由欧洲两大强国出兵,两个国王亲自站台,阵容不可谓不豪华,可最后却落了个一地鸡毛的下场。虽说十字军中的骑士和贵族老爷们没有多少损失,但平民和普通士兵却伤亡惨重,而且影响很坏:这次失败严重打击了基督徒的信心,相反却提高了穆斯林的士气,让伊斯兰世界迎来了一个小爆发。 
 
不过,十字军走后,穆斯林没了共同的敌人,又恢复了过去矛盾重重的局面,内斗不停;十字军国家也借着这个机会保存了自己,并按照西欧的方式,在境内大搞分封制度。双方的局势大致是相安无事。 有一说一,两次十字军东征,除了给双方带来了惨遭的杀戮,却也极大地促进了双方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最典型的就是贸易的繁荣。
 
西欧的贵族们穿着从大马士革运来的丝织品,而穆斯林也穿戴起欧洲人制造的甲胄。不过,这种虚假的和平只是暂时的,它迟早是要被打破的。打破双方平衡的人,就是伊斯兰世界的英雄:萨拉丁。虽说穆斯林派别林立、民族不同,但若是让他们选出自己心目中最传奇的英雄,非萨拉丁莫属。
 
同样的,若是让基督徒选择一位伊斯兰世界最伟大的英雄,也注定会是萨拉丁。他是穆斯林公认的英雄、传奇和圣人,是基督徒心目中最伟大、最有风度的骑士,得到了双方的一致崇敬和爱戴。 为什么萨拉丁能够被双方认可,且好评如潮呢?这还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萨拉丁是库尔德人,1138年左右,出生于今天伊拉克北部重镇提克里特(独裁者萨达姆也是这里人),父亲是当地的统治者。但不久之后,其父失势,全家搬到了大马士革,投奔了一代雄主努尔丁。 努尔丁打败十字军后,乘势统一了叙利亚,控制了伊拉克,又获得哈里发、也就是伊斯兰世界的教皇的认可,成为中东地区的第一号人物。接下来,他便计划进军埃及,建立大一统的穆斯林国家——这是所有穆斯林统治者的终极梦想。 而就在这个时候,1168年,埃及发生了内乱:君主昏庸无能,宰相掌握大权,而宰相和自己的儿子又势同水火。这个不孝子便给努拉丁写信,希望他能够插手埃及内部事务。努拉丁简直是喜不自胜:他的宏伟目标就要实现了。 1169年1月,努拉丁便派了一个叫西尔库的将领,率领八千突厥骑兵,进军埃及。这个西尔库便是萨拉丁的叔叔,30岁的萨拉丁则随叔父出征。此时的萨拉丁虽然还是无名之辈,但动荡的童年,以及从小目睹了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让他心机异常缜密。同时,他潜心学问,教养深厚,彬彬有礼,不少人都很欣赏他。
 
 突厥骑兵很快就抵达了埃及,当地人看到这浩浩大军,压根不敢抵抗。于是,萨拉丁和叔父不费一枪一弹,便进入其首都开罗。那埃及宰相还有些侥幸心理,准备跟叔侄二人商谈如何划分江山。但叔侄二人没有给他任何的机会:他们假装和谈,借此麻痹对方;然后由萨拉丁率敢死队,趁着夜色发起突袭,将埃及宰相一刀拿下。 等到第二天太阳升起时,整个埃及已经在叔侄二人的控制之下了。 西尔库是统兵大将,便成了埃及的实际掌门人,萨拉丁只是给他打打下手。但西尔库实在是太倒霉了,两个月后,他在洗澡时滑了一跤,直接见了安拉。萨拉丁就在突厥老兵们拥护下,既悲痛、又幸运地接过了叔父的职位,成了埃及的第一号话事人。 
 
联系到两个月前,萨拉丁还是个无权无势的无名小卒,这剧情,连金牌编剧都不敢这么编。 萨拉丁是奉努拉丁之命征服埃及的,所以从名义上讲,努拉丁也算实现了穆斯林世界的大一统。一开始他还挺高兴的,但不久之后,他就笑不起来了:努拉丁希望萨拉丁给自己当工具人,执行自己的一切命令;但萨拉丁已是蛟龙入海,又岂能任人使唤,他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埃及自行其是。 努拉丁对此十分恼火,他也是一代雄主,决不允许卧榻之侧还有他人鼾睡。1174年,56岁的努尔丁便组织大军,去埃及讨伐36岁的萨拉丁。努尔丁的实力非常雄厚,又是能征善战之人,萨拉丁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眼看萨拉丁就要被旧主踏平,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努尔丁突然死了。 
 
努尔丁为什么会暴毙而亡呢?按照史书记载,他是扁桃体发炎,引发了高烧,再加上他对萨拉丁充满了怨恨,心里堵得慌,反而加剧了他的病情。就这样,一个社区医院就能解决的小毛病,让一代雄主撒手人寰。还是那句话:连金牌编剧都不敢这么编。 努尔丁死了,萨拉丁总算是喘了一口气。同年,萨拉丁成为埃及的老大,建立了著名的阿尤布王朝。随后,萨拉丁便率军自南向北,逆袭叙利亚和两河流域。兵法云,攻心为上,攻占为下,萨拉丁在征途中,毫不吝啬金钱、土地和官爵,很快就让许多人臣服于他。就这样,萨拉丁鲸吞了努拉丁所建立的帝国,成为埃及、叙利亚以及伊拉克的最高统治者,实现了穆斯林的大一统。 这个时候,萨拉丁还不到五十岁,而他接下来的目标,就是为穆斯林收回他们的圣地——耶路撒冷。
 
就在萨拉丁成为埃及苏丹的那一年,耶路撒冷王国也迎来了一位新国王——鲍德温四世,就是电影《天国王朝》里那位戴着面具的国王。在电影中,大佬爱德华·诺顿用精湛的演技,展现出王者的风范,在全程不露脸的情况下,把饰演男主的奥兰多·布鲁姆给直接秒了。 不过,在上一回我们就说过,电影和真实是有不少区别的,既然说到了这里,我们就来看看,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 首先,鲍德温四世戴着面具示人,这个是绝对真实的。电影中也说了,这是因为鲍德温四世身患当时的不治之症——麻风病。 麻风病是过去很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得了这个病的人,皮肤神经会损伤,然后出现麻疹、长斑、长瘤,最终导致皮肤溃烂,甚至肢体残缺。 
 
电影里面说,鲍德温四世很小的时候,有人不小心把滚烫的灯油滴在他手臂上,他却毫无知觉,因此被诊断有麻风病,这一点也符合史实。等他长大之后,因为脸烂的实在无法见人,有人便给他打造了一副银质面具,用来遮脸。 鲍德温四世虽然身患不治之症,又不能延续子嗣,还命不久矣,但他却是个很争气的人。他本来就很聪明,又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还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便迅速成长为新一代的优秀领导人。 在电影里面,鲍德温四世和萨拉丁是伟大的对手,以及朋友。
 
其实早在16岁的时候,鲍德温四世就跟萨拉丁有过一次交手。1177年,萨拉丁率领近3万人马,准备夺取耶路撒冷,而鲍德温四世只率领375名骑士,以及其他杂兵,共计1400人前去迎敌。 鲍德温四世身患麻风病的事情人人皆知,所以萨拉丁也没想到他会亲自出动。当时萨拉丁有些不可一世,认为自己兵力充足,十字军绝不是对手。果然,一路上,萨拉丁打败了两支十字军,进展非常顺利。
 
 然而,就在萨拉丁向耶路撒冷进军的时候,鲍德温四世也带兵逼近了萨拉丁。双方最终在蒙吉萨相遇,鲍德温四世当时手下只有580名骑兵,但他却毫不犹豫地下令冲锋,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据说鲍德温四世当时手提骑枪,冲锋在最前线,悍勇无比。在重骑兵的冲击下,萨拉丁的近卫队首先退却,随后引发了整个大军的集体溃败。这一仗,萨拉丁的侄子战死,他本人则骑着骆驼逃跑,非常狼狈。这是萨拉丁39年来输掉的第一场仗,16岁的鲍德温四世则书写了不可思议的以少胜多的传奇。 
 
不过这场败仗,并没有让萨拉丁伤筋动骨。两年之后,萨拉丁卷土重来,在叙利亚的泉水谷迎战鲍德温四世。这一次,麻风病国王可就没那么好运了。 这一战,鲍德温四世还是老办法,准备带兵攻击萨拉丁本人,这样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击溃对手。鲍德温四世亲自披挂上阵,率领骑兵攻破了对方的防线。不料就在此时,萨拉丁亲自率领大军,将十字军团团围困。混战之中,鲍德温被人击倒在地,靠着一名士兵背着,才侥幸逃得性命。因为国王落马,十字军无心恋战,纷纷溃逃,结果喜提一场大败仗。 泉水谷之战让十字军损失惨重,双方至此打了个平手。但鲍德温四世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此后的6年间,便没有再上过战场,而萨拉丁在国内,也有一顿事情需要他摆平。
 
除此之外,双方的大贵族也不希望打仗,他们在对方那里都有不少利益,更乐意赚钱。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人便惺惺相惜、定下承诺:穆斯林可以到耶路撒冷朝圣和经商,而萨拉丁也允诺,基督徒可以在自己的地盘内做生意。出于对鲍德温四世的尊敬,萨拉丁还派最好的医生给他看病。 在双方领导人的魅力下,两边维持了好几年的和平。 接下来的事情,就跟电影完全不同了。鲍德温知道自己活不长,自己又没有子嗣,便开始筹划后事。他有一个姐姐,也就是大美女伊娃·格林饰演的西比拉公主,是他唯一的希望。 在电影里,西比拉公主是个美艳动人、识大体、重情义、为爱不顾一切,且无条件支持弟弟的女人,但现实里面,她却不是个省油的灯。西比拉之前在权贵们的安排下,嫁给了法国国王的弟弟,但此人早早病死,两人只有一个遗腹子。
 
后来,她自作主张,又嫁了个法国小鲜肉,名叫居伊,也是电影里面的大反派。随后,她便要求弟弟,把王位传给自己的老公。鲍德温拗不过姐姐,只能点头同意。 然而同今天的大多数小鲜肉一样,居伊除了颜值,几乎是一无是处。此人懦弱无能,难堪大任。鲍德温四世这才知道,姐夫就是个废柴,耶路撒冷若是交给他,那肯定要完蛋。于是,他使了些手腕,宣布任命姐姐与前夫所生的小孩、也就是自己的侄子为王储,断了居伊的念想。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鲍德温五世”,这让西比拉和居伊是气急败坏,却也无可奈何。
 
 到后来,鲍德温四世因为病痛,导致双目几乎失明,无法理政,只能躺着,国家大事都交给了一位摄政的亲信。电影里面他出城面对萨拉丁,以及签署各种文件,基本上都是虚构。而他的姐姐和姐夫都没什么怜悯之心,只是盼着他死。
 
1185年3月,24岁的鲍德温四世病逝。他虽然身患麻风病,却被誉为耶路撒冷王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他的勇武和识大体,也得到了穆斯林的一致尊崇。然而,他的死,是彻底打破了双方的和平,一场大战是迫在眉睫。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鲍德温四世虽然身患不治之症,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跟萨拉丁打了个平手,从而为耶路撒冷王国谋求了六年的和平。而他安排的后事,也是良苦用心。 可能鲍德温四世自己都知道,他的安排其实只是垂死挣扎。年幼的鲍德温五世登基后才一年,就病死了,大权绕了一圈,还是落到鲍德温四世的姐姐西比安,和姐夫居伊手中,居伊也顺势登基为王。
 
鲍德温四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这个时代的耶路撒冷王国,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言,保卫耶路撒冷的只有“一个麻风患者、一个黄口小儿、一个柔弱妇女、一个纨绔懦夫、一个变节分子。”其中,麻风患者是鲍德温四世,黄口小儿是鲍德温五世,柔弱妇女是姐姐西比安,纨绔懦夫是姐夫居伊,而变节分子,则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骑士将领、《天国王朝》中的大反派雷纳德。 
 
雷纳德原名雷诺·德·沙提永,在电影里是逞凶好斗、性格残忍,这倒是一点不假。他是一个法国小领主的儿子,且没有继承权,便来耶路撒冷碰运气。此人是个五大三粗的武夫,一无颜值,二无地位,三无财富,俗称三无青年,却不知道靠什么本事,竟然得到了十字军国家——安条克公国的女王储的垂青。 两人身份差距太大,因此,当他们宣布要结为夫妻时,众人是群起反对,当地的大主教甚至拒绝宣布他们结为夫妻。雷纳德知道后,二话不说,直接去把老头扒光了衣服捆起来,涂上蜂蜜,然后丢给各种虫子去啃。老头吓的魂飞魄散,最终只能屈服。 就是这么一个人。 
 
雷纳德性格如同疯狗,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他都是无差别攻击,没有人喜欢他,除了跟他一样的莽夫。后来他去了耶路撒冷,受到了圣殿骑士团的欢迎,很快就跟他们沆瀣一气。接下来,他便干起了打劫的勾搭。 雷纳德最喜欢做的事,便是到处袭击穆斯林的朝圣者和商队,一个堂堂贵族,为何总要干土匪的活计,着实也是让人难以理解。这些事曾经引发了萨拉丁的好几次抗议,只是因为看着鲍德温四世的面子,从而没有发作。 等到鲍德温四世死后,雷纳德更是嚣张,而居伊因为性格懦弱,完全无法节制他。
 
这么一来,雷纳德就成了耶路撒冷王国的实际掌门人,而他是一发不可收拾,变本加厉地袭击穆斯林。当然了,在电影里,他杀死了萨拉丁的姐姐,还是虚构的。 反正,在雷纳德的不懈努力下,萨拉丁终于是被彻底激怒了。此时,他已经不再需要照顾鲍德温四世的面子了,便决心讨伐雷纳德。同时,萨拉丁还撂下狠话,说自己愿对《古兰经》起誓,若是抓住雷纳德这条狗,一定要亲手把他砍死。 两边即将重燃战火,而雷纳德也就被穆斯林称之为“解锁的狗”。
 
1187年夏天,萨拉丁率军四万多人,从大马士革出发,讨伐耶路撒冷王国。出兵之前,心思缜密的萨拉丁跟十字军诸国签署了秘密协定,让耶路撒冷失去了其他国家的支援,只能孤军作战。 萨拉丁的大军步步为营,沿途几乎是无人抵抗。居伊和雷纳德听说此事,决心率军迎战,因为无人增援,他们只有不到两万的兵力,明显处于下风。按理说,雷纳德应该以守为主,但他性格鲁莽,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决定去往一个叫哈丁的地方,跟萨拉丁刚正面。 雷纳德率军前进,却忘了在沙漠中行军,水源才是最根本的要素。因为没有顾及水源问题,一路上,十字军都得不到淡水补给,外加天气炎热,以及身穿重甲,士卒们一个个是东倒西歪。相比之下,萨拉丁却率军顺着水源前进,等于是以逸待劳,同时,他还派出轻骑兵,不断地骚扰、袭击十字军。 因为缺水,十字军决定去哈丁附近的提比里亚湖进行补给。等他们走到距离湖水只有12公里的地方时,已经是疲惫不堪。
 
这时候,萨拉丁终于出手了,他利用兵力优势,将十字军包围,并成功地将其分割成了三部分,首尾不能兼顾。 接下来,萨拉丁下令发起决战。一时间,双方刀光、火光和血光互相交映,兵器声、马蹄声和惨叫声混乱不已。又饥又渴、且人数不及对方的十字军,完全不是穆斯林的对手,很快就处于下风。最后,近两万十字军是全军覆没,只有一个叫巴里安的封建领主杀出一条血路,突围出去。而这一位,就是《天国王朝》里由奥兰多·布鲁姆饰演的男主。至于居伊以及雷纳德,都被当场生擒。 
 
这场战役被称为哈丁战役,是萨拉丁平生的巅峰之作,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胜利。接下来便是处理战俘,萨拉丁宽恕了几乎99%的显贵,并将他们统统无条件释放。但对于下层士兵,他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之前信仰伊斯兰教、后来改变信仰、投靠十字军的,特别是突厥人,全部斩首,以儆效尤;骑士团的成员跟着雷纳德杀人放火,干了不少罪恶勾当,而且被俘后态度恶劣,也基本上没得活。其余的普通士兵,则大部分被变卖为奴。 处理完这些杂鱼,就要开始对付居伊和雷纳德了。萨拉丁下令把这两人带到他的帐篷,请他们坐好。随后萨拉丁开始训斥雷纳德:为什么你总是要违背双方的和约? 雷纳德见势不妙,立刻开始甩锅给居伊,说自己只是奉命行事,而懦弱的居伊,则早已是吓得魂不附体,哪里还能说得出话来。
 
随后,电影里面还原了历史上的一个情节:萨拉丁看居伊口渴难耐,便递给他一杯冰水。按照穆斯林的规矩,如果赐予敌人饮食,就是对敌人的宽恕。在电影里,萨拉丁还说了一句话:“一个国王不会杀死另一名国王。”借来嘲讽居伊,居伊则无言以对。 居伊喝了几口水,就把剩下的递给了雷纳德。萨拉丁看到此景,勃然大怒:他从未想要宽恕这个流氓。他大喊一声,拔出佩剑,把雷纳德砍翻,身边的卫士则立刻将其斩首。就这样,作恶多端的雷纳德丢掉了性命,而萨拉丁也履行了自己的誓言,替被雷纳德杀害的穆斯林报了仇。 居伊一看雷纳德人头落地,怕得要死,身子也抖得更厉害了。萨拉丁知道居伊就是个懦夫,一切都是雷纳德在那干坏事,便饶恕了他。仅仅把他抓到大马士革象征性地关了几天,就将其释放了。萨拉丁是个仁慈和慷慨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会忘记仇恨,以及放弃武力征伐。经过哈丁之役,萨拉丁决定趁热打铁,向耶路撒冷进军。 
 
1187年9月,萨拉丁的大军开到了耶路撒冷城下。此时的耶路撒冷,因为居伊和雷纳德都不在,几乎是群龙无首。最高级别的守卫,则是从哈丁战役中突围生还的、《天国王朝》男主巴里安。 在此之前有一段细节,电影里并没有提及:巴里安在哈丁之战突围后,想要返回耶路撒冷,但回去的路却被穆斯林大军所阻拦。于是巴里安就给萨拉丁写信,说自己的老婆孩子都还在耶路撒冷,希望能让他回去,跟家人团聚。 萨拉丁早就听说过巴里安的勇武之名,大笔一挥便同意了。但他也有个条件:巴里安只能在耶路撒冷呆一天,然后就得带着家人离开。理由也很简单,因为他担心巴里安会率兵死守耶路撒冷。 对于这个条件,巴里安是点头同意。但他回到了耶路撒冷后,便立刻食言了:满城的心怀恐惧的居民,让他不忍心独自逃跑。为此,巴里安又给萨拉丁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允许自己留守耶路撒冷,是输是赢,交由上帝决定。 
 
萨拉丁看到信后,大度地同意了这一请求,同时,他还给巴里安发放了一张特别通行证,允许对方的家人平安无事地离开耶路撒冷,去往别的地方。这一来一回,双方的骑士精神展露无疑。 当时,耶路撒冷城中已经没有多少士兵。绝大部分军队都被居伊和雷纳德带了出去,然后在哈丁战役中一了百了。就像电影中所描述的,巴里安所做的,就是召集了城内所有16岁以上的男子,并将他们全部任命为骑士,用以激励士气。 接下来,萨拉丁开始攻城。前五天,因为耶路撒冷城高池深,防御坚固,穆斯林大军是毫无进展。第六天,萨拉丁转移了阵地,先用投石机认出大批火球,攻击城上的守军;随后又派工兵在城墙下面挖掘地道,破坏城墙。而耶路撒冷的城墙因为地基损坏,终于坍塌了一个豁口。而穆斯林大军随即涌入,终于攻进了圣城。 当时,城里面还有不少守军,而为了和平,萨拉丁愿意与巴里安会面。《天国王朝》里面也还原了这一段,不过,现实中的巴里安,远没有电影里面那般从容。他一开始是泣不成声,尽管如此,他还是威胁萨拉丁,说守军愿意战死到最后一个人,并杀死城中所有的穆斯林,毁掉所有的清真寺。萨拉丁对此则笑着表示,与其如此,不如谈谈条件。 巴里安表示,城里面有一笔钱,可以作为赎金,避免基督徒被卖为奴隶。但按照当时奴隶市场的价格,这笔钱最多只能救出7000人,还有8000人没有着落。为此,巴里安愿意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萨拉丁的弟弟一听,便表示自己愿意捐献1000人的赎金。 对此,萨拉丁大方地表示同意。
 
最后,城中的法兰克人、十字军都没有贩卖为奴,而城中的老年人、孤儿和寡妇,则不用缴纳赎金便可离去。当然了,为了照顾部下的利益和情绪,有一些基督徒也没有得到赦免。但不管如何,大部分人都安全地、而且带着财产离开了耶路撒冷,这里面,没有杀戮,没有劫掠,这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攻下耶路撒冷后的屠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底是谁更文明、更具有人性,一目了然。而萨拉丁的做法,无疑体现了一种伟大和崇高的精神。 就这样,时隔88年,耶路撒冷重回穆斯林手中,所有基督教建筑也都恢复了伊斯兰文化的原貌。同时萨拉丁下令,基督徒还可以自由前来朝圣,而基督教的圣地——圣墓教堂,则不得拆毁。
 
在电影里,萨拉丁在行走的时候,还特意绕开了地上刻印的基督教标志,并扶起了落在地上的十字架,基本上都还原了历史。尊重他人的信仰——这也让萨拉丁获得了基督教世界永久的称颂。耶路撒冷被萨拉丁攻陷,意味着十字军近百年取得的战国,几乎全部落入了穆斯林之手。留在十字军手中的,除了两个十字军小国,就只剩下推罗、也就是今天黎巴嫩的提尔区区一座孤城。 
 
消息传到欧洲,整个基督教世界几乎是哀鸿遍野,教皇乌尔班三世被吓得直接一命呜呼。继任的教皇则公开宣布,耶路撒冷被穆斯林占领,是上帝对基督徒罪恶的惩罚。这么一来,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就变的是不可避免了。 最早组织十字军的,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为此,他还早早就征收一个新税种,名字就叫“萨拉丁税”。但接下来,英格兰爆发了政变,亨利二世身死,他的儿子篡权上位。这家伙,就是中世纪大名鼎鼎的战神——理查一世。 理查一世外号“狮心王”,据说是他性格凶悍,冷血无情,如同狮子;还有说法是,他直接生吞了一头狮子的心脏,因此得名——总之是个狠人。
 
理查比父亲更为躁动,他对治国理政是一点都不感兴趣,只喜欢打仗,是个不折不扣的武夫。自从上台后,他最大的目标就是参加十字军,跟萨拉丁一决雌雄。为此,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萨拉丁税”,还不断开辟新的税种,攫取财富,闹得老百姓是怨声载道。不过理查对此毫不在乎,他甚至表示:只要为了东征,就算卖掉伦敦也在所不惜。 英国人是蠢蠢欲动,海峡对面的法国也大致如此。法国国王腓力二世,是上一回说过的路易七世的儿子,与怂包一样的父亲不同,腓力二世年富力强,治国有方。他也想参加十字军,不过,腓力对土地、财富之类的都无太大兴趣,主要是父亲在第二次东征中的表现太丢人,他想要为父亲、乃至整个法国洗刷耻辱。 腓力二世想参加十字军不假,但有一点,让他颇为头疼:他跟狮心王理查有不少恩怨,若是一起出兵,怕是要闹出什么幺蛾子。为了能够联手作战,腓力找到了理查,签署了颇具骑士精神的君子协定,保证在东征期间,英法不得开战,不得相互侵占对方的领土。 
 
英法两国的国王齐齐上阵,看上去规格很高。但在一个人面前,他们都只能算是小弟,那便是神圣罗马帝国(为了方便我们称为德国)皇帝,绰号“红胡子”的腓特烈一世。 红胡子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君主,德国在他的统治下,也处于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有意思的是,红胡子是参加过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他是上一回提到的康拉德三世的侄子。而他出兵的初衷也跟腓力二世类似:当初伯父给德国丢尽了脸,他也要取回这份荣誉。 而且他已经快70岁了,再不去,可就没机会了。 
 
1189年5月,经过一年的准备,红胡子征集了手下几乎全部诸侯,汇集了十万大军,誓师出征。这时候狮心王还在跟老爹干架,连王位都没坐上。红胡子压根就没把英法给放在眼里,他也懒得等他们,自己一个人,径直向耶路撒冷进发。 红胡子一路走,一路派人向前方发出书信:无论是基督徒还是穆斯林,如果开门欢迎,提供军粮,佛眼相看;若是抵抗,满城抄斩,一个不饶。这些信使率先出发,把红胡子大军即将到来的消息,从匈牙利一直广播到小亚细亚。而恐惧就像瘟疫一样蔓延了两三千里,德军所到之处,官民百姓无不闻风丧胆,纷纷打开城门,献上粮饷,只求这批瘟神快点走人。红胡子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只有一支自不量力的突厥军队,在小亚细亚跟他交了一次手,结果被打得大败而逃。 红胡子也给萨拉丁送去了书信,双方虽然像骑士交战前一样,彼此温言相对、尊敬有加,但都不肯示弱。不过,比起红胡子的霸气,萨拉丁确确实实是害怕了,他曾经使用外交手段,想要阻挡德国大军,但毫无用途。 顿时,萨拉丁头上是阴云密布。而他还有一堆破事没有解决,这段时间,可谓是棘手万分。在红胡子到来之前,萨拉丁必须要先解决一个难缠的对手——推罗。
 
推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双方的必争之地,它三面环海,一面接壤陆地,易守难攻,是一个大号的港口。如果丢掉了推罗,十字军在海上的支援将会全部终结,可以直接回家领盒饭了。因此,作为十字军最后的据点之一,这里汇聚了许多亡命之徒,决定要与萨拉丁死磕。 萨拉丁率军攻打推罗,但守军拼命死守,穆斯林大军是久攻不下。萨拉丁对此是无计可施,准备回老家休整。然而十字军打赢了这一仗,立刻是信心满满,便准备去攻打穆斯林占据的城池——阿卡。 阿卡在推罗以南50公里,位置也十分重要。这一次,被萨拉丁放走的居伊,还有守卫耶路撒冷的巴里安,以及大批骑士团的骑士都齐齐上阵,十字军的兵力有一万六千多人,实力不俗。 
 
1189年8月,十字军抵达了阿卡,随后便开始攻城。萨拉丁听了之后,按捺不住,便决定亲自率军前往阿卡支援。这么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阿卡被十字军包围,而十字军又被萨拉丁包围,就像一个汉堡,一层围着一层。十字军就像汉堡里面被夹着的鸡腿或者牛肉饼,不得不同时面对两个方面的敌人。 当时,大家都不太好过:城里面的穆斯林补给断绝,饿的头晕眼花;十字军两面受敌,进退维谷;而萨拉丁一边要面对眼前的十字军,还要担心杀气腾腾而来的红胡子。萨拉丁开始祈祷,希望能发生转机。 
 
他的祈祷真的还就灵验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红胡子突然死了。 红胡子到底是怎么死的呢?答案是淹死的。1190年6月,德军已经抵达小亚细亚南部,距离叙利亚只有数十公里,这时候,他们遇到了一条小河,叫戈克苏河。 这条小河上没有桥梁,不过它既不宽,也不深,人和牛马都能蹚水过去。对于德国大军来说,这根本就不能叫阻碍。然而偏偏就是渡河的时候,红胡子不知怎么回事,从马上摔进了河里,身上沉重的盔甲直接把他拖到了水底。等众人七手八脚地把他捞起来的时候,红胡子已经一命呜呼了,终年68岁。 关于他的死,还有另一种说法:红胡子因为嫌弃天气炎热,便下河游泳,结果河水冰凉,导致他心脏麻痹,最终溺水身亡。总之,一代天骄、让整个欧洲都为之颤抖的大人物红胡子,就这样匪夷所思地死在一条小河里,令人是哭笑不得。 常言道,树倒猢狲散。红胡子一挂,他手下的各路诸侯也就地解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十万德军,最后只有六千多人留了下来,由红胡子的儿子利奥波德率领,继续向阿卡前进。
 
最大的对手就这么戏剧性地死了,萨拉丁总算是长出了一口气。而听到红胡子的死讯,十字军这边却是如丧考妣。不过,他们也不用悲伤太久,因为英国人和法国人,也总算是启程了。红胡子死后一个月,也就是1190年7月,英法两国军队才慢吞吞地从法国出发。因为各种原因耽误,到了第二年的4月,法国国王腓力二世才到达阿卡,而一个多月后,狮心王才抵达。 相比腓力二世的低调作风,狮心王一到阿卡,便大搞排场,耀武扬威,一副老子才是天下第一的派头,引得十字军纷纷向他喝彩致意,狮心王瞬间就成了领袖。 
 
接下来,狮心王开始了部署,他把散兵游勇一样的十字军给组织起来,然后明确分工,一部分攻城,一部分抵挡萨拉丁。随后,十字军开始用抛石机攻城,一时间,石头如雨点般落下,城中守军是一片哀嚎。在十字军的猛烈攻势下,阿卡城中的穆斯林终于抵挡不住,宣布投降。 十字军收回阿卡,按理说,这本应该是好事。但接下来,他们却闹起了内讧。原来,狮心王居功自傲,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认为这场战役都是自己的功绩。他还对别人是颐指气使,活像整个欧洲的第一号领袖。 腓力二世本来就跟狮心王有矛盾,气的是直接走人。红胡子的儿子利奥波德,本来在阿卡城头升起自己的旗帜,结果被狮心王降下,换成了他的。利奥波德大怒,也转身回国。狮心王顿时成了孤家寡人。 这么一来,狮心王不仅打跑了敌人,也把自己的队友给打跑了,这怕是史无前例。当然他也无所谓,没有队友的阻碍,他倒是能毫无顾虑地同萨拉丁杀个痛快了。
 
狮心王接下来的目标自然是耶路撒冷。为了解决后顾之忧,狮心王先派人将阿卡城中俘虏的2500名穆斯林全部杀死,随后倾巢出动,向耶路撒冷出发。在前进的时候,狮心王选择了一条离海较近的路线,大船则随着军队移动,提供补给。 萨拉丁面对十字军,绝不是无动于衷,他也派兵北上抵御。
 
1191年9月,双方爆发了阿索夫战役。萨拉丁手握4万军队,足足是十字军的两倍,在作战的时候,一度也取得了优势。但狮心王临危不惧,随机应变,反败为胜,穆斯林军队只能溃败而逃。 带着胜利的余威,狮心王一举拿下了港口城市雅法。接下来,他继续进军,一度距离耶路撒冷已经不到三十公里。然而十字军再度发生了内乱,狮子王只能退回去,处理这些棘手问题。等他处理完毕,萨拉丁的援兵也赶到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在狮子王的老巢英格兰,竟然又爆发了权力争夺——狮子王的弟弟在腓力二世的唆使下,起兵造反,想要夺取王位。狮子王是进退维谷,内心无比焦灼。 经过再三思考,狮心王决定放弃进攻,返回英格兰。但萨拉丁趁着他回国之际,率军对雅法展开了攻击。狮心王大怒:老子还没走,你就打!于是他决定不回去了,先跟萨拉丁打完再说。 
 
当时狮心王手下只有54名骑士、400名英格兰长弓兵,以及1000名水手。这54名骑士能骑马作战的只有17人,其中还包括狮心王本人,其他人连马都没有。而萨拉丁的部队至少得有2000名骑兵,并且装备精良。 然而狮心王不愧是一代战神,就算只有这些兵力,他还是做了最有效的部署。战役一开始,穆斯林就先发制人,向十字军射箭,但在十字军的重甲面前,几乎是一筹莫展。接下来,萨拉丁又下令骑兵冲锋,但十字军摆开了长枪阵,有效地阻拦骑兵的前进。 接下来,强大的英格兰长弓兵发挥了作用,他们射出恐怖的箭矢,无情地穿透了穆斯林士兵的身体,这也是英格兰军队立足于中世纪最有力的武器。在长弓的射击下,穆斯林士兵纷纷落马,或是被长枪捅死在阵前。 萨拉丁一共发动了7次冲锋,但都无功而返,最后只能撤退。狮心王绝不放过敌人,竟然还带着他的十几个骑士,对穆斯林发动了反冲锋。萨拉丁看的是目瞪口呆,随后,他便大加赞叹狮心王是英雄好汉。看见狮心王的战马死了,萨拉丁便派人给狮心王送去了两匹好马,说如此英勇的战士,不应该没有马骑。狮心王毫不客气地笑纳了。 战斗结束后,狮心王病倒了,发起了高烧。
 
听说这一消息后,萨拉丁又派人给他送去高山顶上采来的新鲜冰雪和水果,以此表示对他的敬意。 双方的态度非常友好,但也都在考虑一些现实问题。狮心王虽然取胜,但无力扩大战果,而萨拉丁手握优势,也无法吞掉能征善战的狮心王。两方都有意和解,于是狮心王便给萨拉丁写信,想要和谈,而萨拉丁也大方地承认了自己作战失败,并允诺和平。 双方最后达成协议:耶路撒冷仍由穆斯林控制,但基督徒可以去朝圣,同时,基督徒也要保证穆斯林朝圣者和商人的安全。为此,萨拉丁许诺,推罗到雅法的土地,都归属十字军所有。 聊到高兴之处,狮心王还册封萨拉丁的侄子为骑士,而萨拉丁也大度地让十字军去到耶路撒冷,完成了朝圣。两人还约定今后再战。萨拉丁对狮心王非常欣赏,但他也私下跟英国人表示:狮心王勇则勇矣,但太过率性而为,长此以往,会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果然,狮心王返回英格兰的时候,遇到了重重波折。他在海上遇到了风暴,手下士兵大部分葬身鱼腹。他倒是捡了一条命,可上岸之后,又被仇敌利奥波德生擒,坐了很长时间的牢。在支付一大笔钱之后,他才回到了英格兰。 几年之后,在一场战斗中,狮心王自以为无敌,不穿甲胄,去前线查看形势,结果被一个小兵一箭射中了肩头,引发了坏血病,一代英雄就此陨落,年仅42岁,果然如萨拉丁所言,死的很率性。
 
他被基督徒和穆斯林公认为中世纪最伟大的战士。 而在狮心王离开中东不到5个月,萨拉丁感染了伤寒。1193年3月,这位伟大的英雄、骑士离开了人世,终年55岁。他一生慷慨廉洁,以至于去世的时候,遗产只有一块四毛七分钱。萨拉丁成为穆斯林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也成了基督徒尊崇、敬仰的骑士。 对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从欧洲人的角度来说,通常认为是失败的。但这次东征却是历次东征中最有名的,这是属于狮心王与萨拉丁的战斗,一场属于骑士之间的对决,双方打了许多经典战役,更体现出高尚的勇气、谋略、尊重,以及后世再难寻觅的骑士精神,因此,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话。
 
而双方签订的和约,也带来了26年难得的和平。 到此为止,三次十字军东征已经落幕,但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

第四次及以后的十字军东征

 
上一回说到,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本是英法德三大强国一起出兵,但到了最后,却成了狮心王理查的独角戏。而狮心王与萨拉丁之间英勇的、充满了骑士精神的对决,也成为十字军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两个人的停战协议,为双方带来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然而到了13世纪初,和平的局面终究还是被打破了,东征之路上,烽烟再起。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拉开了帷幕 挑起新一轮东征的人,还是基督教世界的老大,罗马教皇。时任教皇是著名的英诺森三世,此人是个权术大师,擅长纵横之术,狡黠、残忍,野心勃勃,自视甚高,天天幻想自己就是太阳,要把光芒照向全世界。为了成为基督世界的NO.1,他也玩起了老一套:发动一场十字军东征,夺回圣城,刷满形象分。

经过一番思考,英诺森三世制定了新计划:十字军先乘船渡海,去攻打埃及,夺取其首都开罗;然后把埃及作为大本营,再进一步攻打耶路撒冷。这个规划可以大大缩短进程:只要顺风,坐船的速度可比双腿走路要快多了;到了埃及之后,距离耶路撒冷也就不远了。毕竟,从开罗到耶路撒冷的直线距离只有400多公里,连北京和上海之间距离的一半都没有。但要是从欧洲出发,从陆路走过去,有3000多公里路,相当于从广州到哈尔滨。 好巧不巧的是,当时形势也倒向了英诺森三世:萨拉丁去世后,几个儿子争权夺利,穆斯林那边人心不稳。看上去,十字军是大有可为。

于是,英诺森三世向基督世界发出呼吁,不少热血青年纷纷响应号召,很快,新一期的十字军队伍拉起来了。组成了新一期的十字军。兵是有了,但船没有,不过这也不难,英诺森三世便让十字军去找当时的海上强国威尼斯共和国,让他们运输十字军部队,并提供粮食。

跟十字军打交道的,是威尼斯的执政官恩里科·丹多洛,此人90多岁,驼背,眼还瞎,耳朵也不好使,就一样灵光——脑子,而且是贼灵光。一个标准的威尼斯商人:只认钱,不认人,且精于算计。

听说十字军找来合作,求运兵去埃及,丹多洛表示,冇得问题,只要价钱合适,丹多洛跟十字军的几个领袖算了一笔账:以威尼斯现在的国力,不足以完成计划。所以威尼斯要造船,要筹备粮食,还要运人,这里面的开销,一共是8.5万马克。同时丹多洛还表示,威尼斯愿意参加十字军,但事成之后,东征得来的领土,一半归威尼斯。

一笔巨款,外加大片领土,威尼斯这交易稳赚不赔。十字军的几个领袖都是粗人,哪里是丹多洛的对手,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而从那一刻起,他们就注定要任人摆布了。

有一说一,威尼斯人对这笔大订单还是极其重视的,他们召回了所有的商船,不分昼夜地建造船只、筹集粮草,又募集了大量水手。就连威尼斯赖以为生的贸易活动,几乎全部停止,整个威尼斯卯足了劲儿就干这一票,堪称是举全国之力,结十字军之欢心。 威尼斯这边干得热火朝天,十字军这边却幺蛾子横飞。先是十字军的老大死了,导致群龙无首;刚整好队伍,又有人不听指挥,擅自离开。很快,十字军内部军心涣散,走的走,散的散,赶到威尼斯时,说好了来三万人,实际到场的只剩一万。 只来了一万人,结果是什么呢?要知道,人家威尼斯可是按订单准备了运三万人的船和粮草,多出来的怎么办呢?又不能找到下家,白白浪费了三分之二的人力物力。紧接着,威尼斯人又收到一个坏消息,十字军不仅人到不齐,钱也到不齐。当初说好的8.5万马克,这会儿说,兄die,对不住了,只有两万五,实在拿不出来了。 还有没有一点契约精神?老头丹多洛表示,不急,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没有钱,你们还有人。打工抵债,拿命还钱。那个年月,欠钱的还不是大爷,十字军的领袖们乖乖地认了怂,从这里开始,十字军就彻底变味了,他们成了丹多洛手上的大刀,指哪砍哪。丹多洛的第一个计划,就是去攻打一个海港城市扎拉,也就是今天克罗地亚的港口、旅游胜地扎达尔。扎拉原来是隶属于威尼斯的,但后来他们自行脱离,并与旧主相对抗。威尼斯花了许多功夫,都没能将其夺回。 从威尼斯的角度来说,攻打扎拉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十字军来说,就非常无厘头了,要知道扎拉城里可都是基督徒,十字军怎么打基督教同胞呢?然而欠的债是要还的。

公元1202年11月,十字军与威尼斯联军向扎拉城发起了进攻。在凶猛的攻势下,仅仅5天时间,之前固若金汤的扎拉城就宣布投降。消息传出,整个欧洲一片哗然,教皇英诺森三世气得上蹿下跳,“混蛋,王八蛋,居然攻打基督同胞”。 骂归骂,有本事还人家威尼斯的钱呀。英诺森三世没钱,那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十字军受威尼斯摆布。

经此一役,丹多洛大受鼓舞。他一边表示,打个扎拉城并不足以还债,一边寻找新的目标。听到这您可能要问了,为什么接下来不去打埃及呢?因为丹多洛不想:埃及是威尼斯重要的贸易伙伴,打了就赚不到钱了 丹多洛正在寻找目标,恰到此时,拜占庭帝国的皇子阿莱克西斯赶到了扎拉,向众人诉苦,说他虽是法定继承人,却被叔叔夺走皇位,还囚禁了他的父亲。他请求十字军攻打君士坦丁堡,替他夺回帝位,解救他爹。事成之后,他愿意付给十字军20万马克,再派兵一万参加十字军,并将东正教统一在罗马天主教会之下。

这个条件开的非常诱人,简直让人拒绝无能。不过老奸巨猾的丹多洛倒是清楚,这里大多是空头支票,到时候根本没法兑现。但当时的拜占庭海运也很发达,是威尼斯的头号海上竞争对手,若是借此机会,把拜占庭给捶爆了,威尼斯以后必将称霸地中海。

于是,丹多洛便极力怂恿十字军干他这一票。 十字军一开始也是有点犹豫的:又要去打上帝的子民,这不太合适了。但一想到还欠着丹多洛巨额的债,只好再次答应。教皇英诺森三世起初也觉得不妥,但一想能把东正教统一到罗马教廷旗下,这不正是历代教皇的终极梦想吗?那还等啥。 可是,各位,别忘了,十字军运动最早是怎么来的啊?可不就是应拜占庭帝国的请求去解救他们吗?这会儿调转枪头去攻打拜占庭,是不是有点滑天下之大稽?但在各种野心家、投机分子的裹挟下,十字军竟然真的去攻打自己救援的对象了。

1203年6月,十字军和威尼斯的联军抵达君士坦丁堡城下,众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城发财。城中一片惊恐,那个篡位的叔叔原本要率军出城迎战,看到联军的规模,直接吓的逃回城内,不久之后就带着金银财宝跑路了。 被囚禁的老皇帝被解救出来了,皇子阿莱克西斯得偿所愿,成为拜占庭新皇帝,可是,十字军进了君士坦丁堡后才发现,金银财宝都被前任皇帝卷走了,阿莱克西斯皇子承诺的20万马克,真的就成了一张空头支票。 没钱怎么办?新皇帝只能想办法凑钱了,说白了就是从老百姓手中抢,大家已经很不满了。紧接着,新皇帝又要求众人臣服于罗马教皇,改变信仰,比抢钱更让人不能接受。拜占庭的百姓顿时怒不可遏,起义很快爆发,有人杀死了新老皇帝父子,自立为君。 新上台的拜占庭皇帝,对十字军来了一招拖字诀——没钱。 对此,威尼斯人可不答应,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于是,在他们的撺掇下,十字军又一次发动了对拜占庭的进攻。

1204年4月,拜占庭军队被彻底击溃,新皇帝麻溜儿地逃命了,留下无数百姓任由十字军烧杀掳掠。 暴行持续了三天,居民死伤无数,城中金银财宝、文物、艺术品、皮草等值钱物件,被抢掠一空。十字军是能带走的就抢,不能带走的就砸,活像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那样野蛮。事后,十字军清点掠来的财物,因为数额庞大,居然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数清有多少钱。 接下来,老家伙丹多洛又鼓动十字军,从他们中间选择一人,成为君士坦丁堡的新皇帝。不用说,这个新皇帝对威尼斯是非常友好的,而这个十字军建立的傀儡政权,则被称为“拉丁帝国”。等拜占庭人光复自己的国土,还要再等上半个世纪。 荒唐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至此结束,威尼斯人成为最大的赢家:他们不仅获得了巨额财富、大批的战利品、大片土地,以及长时间的地中海霸权,赚的是盆满钵满。而这一切的策划人恩里科·丹多洛,他实在太老了,没能回到威尼斯,就在君士坦丁堡走完了一生,终年98岁。他被埋在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里,其墓至今尚存。 丹多洛这老头,后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十恶不赦的老坏蛋,有人却说他是个现代政治家:国家的利益排第一位,其他的靠边站。对此您是怎么想的,欢迎您告诉我。 那么,十字军一开始的计划——攻打埃及呢?嗨,谁还记得这个初心呐。某种意义上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根本不能叫东征,应该叫抢劫,收回圣城的目标也并未实现。因此,数年之后,一个匪夷所思的运动兴起了,这便是所谓的“少年十字军”,或者“儿童十字军”。顾名思义,就是由未成年人组成的十字军。那么问题来了,一群毛孩子怎么打仗呢?您就听我来说。

1212年,一个叫斯蒂芬的法国牧童,向法国国王表示,他得到了神谕:因为儿童的灵魂是纯洁的、无罪的,如果组建一支由儿童组成的十字军,那么圣城将会不战而克,和平解放。 法国国王不是傻子,压根不予理睬,被浇了冷水的斯蒂芬并没有气馁,他到处游说,还真的组织了一支有两三万人、且全是未成年人的队伍,然后一路前进,抵达了法国南部港口马赛。 随后,斯蒂芬便学《圣经》中的先知摩西,向大海祈祷,希望大海能分开,出现一条道路。然而他祈祷了两个礼拜,大海没有任何反应。 其实按我们正常的理解,“少年十字军”中的大部分小孩,都是借此机会出去玩,他们看到大海没分开,兴头也就过去了,便一哄而散,回家找妈妈去了,只有几千号虔诚的孩子还跟着斯蒂芬。这时候,出现了两个“好心”的商人,声称会帮他把队伍运到耶路撒冷去,斯蒂芬不明就里,一口答应。 谁知这两个商人,其实是黑心的奴隶贩子,他们把这些孩子骗上船,统统运到北非,卖给了穆斯林当奴隶。至于小先知斯蒂芬,他坐的船因为狂风暴雨而沉没,没人知道他最终的下落。 除了法国,德国境内也出现了“少年十字军”,人数甚至比法国还多。这批孩子从德国一路翻山越岭,跑到了意大利,同样对着大海祈祷,结果自然也是一无所获。最后,这群德国儿童被英诺森三世苦口婆心地劝了回去,可惜他们命运多舛,许多人死在回家的路上,极少有人回去见到父母。 这样的闹剧昭示着当时欧洲的宗教狂热,已经到了多么可怕的地步。因此,可以预想到的,第五次十字军运动自然也是不可避免了。

1216年,英诺森三世病死,上任的新教皇便按前任的嘱托,组织起第五次十字军队伍,参与者主要是挪威人、匈牙利人以及奥地利人,目标依旧是埃及。 鉴于这三个国家都没有什么强力领导人,罗马教廷便掌控了十字军的领导大权,教皇的特使、西班牙红衣主教佩拉约,成为了十字军实际上的最高决策人。 我们工作中最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外行指导内行,这个佩拉约就是典型的例子。一开始,十字军的进展颇为顺利,一到埃及,他们就开始围攻尼罗河三角洲上的大城市达米埃塔,由于穆斯林正在进行传统的内讧,招架不住,苏丹就害怕了,他派人告诉十字军,只要从埃及撤军,耶路撒冷就是你们的。 不打仗就能拿下耶路撒冷,十字军非常兴奋。然而红衣主教佩约拉却跳了出来,说夺取圣城,必须要通过流血牺牲夺取,穆斯林拱手送来的,咱们不能要。也就是说,别人白送的不能要,自己去抢的才有意义。 佩约拉是教皇的代表,大家也不敢说个不字,只能继续打。就这样打了两年,1220年11月,十字军终于拿下了达米埃塔,接下来又是一贯的疯狂大屠杀,城里面的老百姓被杀的人头滚滚,尸横遍野。

第二年也是1221年,十字军准备进攻埃及首都开罗。这时候苏丹已经怕透了,他再次派人请求议和,说要把耶路撒冷送给十字军。当然了,这个请求又被佩约拉给拒绝了,理由还是相同的。

苏丹气的要吐血: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傻子!不过这时候,老天护佑,尼罗河开始泛滥,穆斯林也找到了对付十字军办法:他们在河上修建堤坝,积蓄洪水。等十字军抵达河边,再开闸放水。汹涌的洪水奔腾而下,将十字军冲的是七零八落。

经过这场洪水,十字军是狼狈不堪,无力再战,苏丹趁机再向十字军提出议和条件,可这次就不包括耶路撒冷了。当然了,佩约拉还是反对议和的。然而经过前两次的荒唐事,已经没人在乎他的意见了,十字军损兵折将,只想快快回家,便接受了议和,全数撤走。第五次十字军东征,就这么一地鸡毛地以失败而告终。事情没干完,就还得再干。第五次东征八年之后,第六次十字军东征开始了。这一次带兵的是红胡子的亲孙子、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二世。

1227年8月,十字军从意大利出发,出师后不久,军中爆发了瘟疫,死了不少人。腓特烈自己也染上了病,只能去泡温泉治疗。本来他就跟当时的教皇关系不好,教皇听说他去泡温泉了,气不打一处来。一怒之下,他对腓特烈做出了绝罚的处分。 这里说的绝罚,乃是天主教所有惩罚中最严厉的一种:被绝罚之人将被教会抛弃,丧失一切宗教权利,包括救赎,不过腓特烈对此不在乎,他给教皇写了封信,说老子的成功是靠上帝和诸侯的支持,跟教会半毛钱关系没有。 等他泡好了温泉,花了将近大半年,到了1228年6月,腓特烈才重新披挂上阵。虽然德国皇帝亲自出场,但第六次十字军的人还真不多,只有1000名骑兵和3000多步兵,不过质量还不错,都是精兵强将。

经过一番辗转,德军抵达了阿卡城下,引爆了当地基督徒的宗教狂热,并获得了三大骑士团的支持。然而腓特烈手握精兵强将,却不想打仗:如果可以通过谈判获得耶路撒冷,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他一边向耶路撒冷进军,故意秀肌肉,一边派人跟穆斯林的苏丹谈判。苏丹早已被内讧搞的是焦头烂额,根本没有多线作战的能力,自然也就无法抵挡十字军。这位老兄也想好了,既然十字军要耶路撒冷,那送给他们就得了。 结果是,双方在亲切和友好的氛围中完成了交涉,腓特烈得到了耶路撒冷,而从贝鲁特到雅法之间的巴勒斯坦沿海地区,也全归基督徒所有。不过,穆斯林保留了耶路撒冷一部分的控制权,其中就包括两大清真寺。 和约签订后,除了两位老大,双方都有人对这个结果感到不满。穆斯林认为不应该把耶路撒冷白送出去,基督徒认为没有经过流血牺牲,到手了也不算数。但腓特烈二世对此无所谓,爱谁谁,随便你们说。

1229年3月,穆斯林与十字军完成了圣城的交接仪式,腓特烈也顺理成章地当上了耶路撒冷王国的新国王。他也真是很有特色,加冕的时候,因为没有主教来加冕,他便自己抓起王冠,一把就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腓特烈的功业没有得到教皇的认可,然而不管如何,他成功了,而且创造了一个奇迹:腓特烈没有多少兵马,也没有打过一次仗,却收复了圣城,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和平的气氛下,城中的穆斯林跟基督徒和平相处,清真寺与教堂也可以同时存在,这很好地体现了腓特烈的统治艺术。经过此事,腓特烈还跟埃及苏丹交上了朋友,双方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无话不谈,亲密得像一对好基友。 正因如此,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和平,保持了将近20年,直到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的到来。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的来头非常怪异: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有次得了个怪病,于是他许了个怪心愿:若是病好了,就发动十字军东征。后来他病好了,也就真的发动东征了。

1248年8月,在教皇英诺森四世的支持下,路易九世率兵两万多人,开始出征。这次十字军阵容十分豪华,将领们都是法国的各路大诸侯,还有一部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贵族。

这一次的目标还是埃及,1249年,十字军在达米埃塔附近登陆,接下来是连战连捷。埃及人猝不及防。结果被十字军打的满地打滚,连统兵的埃米尔,也就是穆斯林的大贵族,也被十字军给打死。

进展如此顺利,十字军不由得是飘飘然,趁着士气旺盛,便准备向开罗进发。然而接下来,他们的好运到头了,因为他们遇到了一支无比剽悍的骑兵,那就是著名的“马穆鲁克”。 马穆鲁克是阿拉伯语“奴隶”的意思,他们一开始也确实是奴隶。最早的马穆鲁克,是来自中亚地区和黑海北部的各种游牧民族,被人当作奴隶,贩卖到中东地区。他们没有背景,出身低贱,对统治者非常忠诚,因此备受青睐。苏丹精选了一部分奴隶,从小开始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将他们培养为职业军人。 马穆鲁克是精锐骑兵,装备精良,且武艺高超,各个都是格斗大师,战斗力爆表。他们以杀人为职业,就像今天的特种部队,也是当时地球上最强的军队之一。 这么牛的马穆鲁克一上场,就没有十字军什么事了。通过一场伏击战,马穆鲁克先是击溃了十字军的先遣队,随后全员集中,开始对路易九世的大营发动了进攻。十字军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强的对手,哪里招架的住,顿时被打的是落花流水。结果一战下来,所有的贵族,包括路易九世,都沦为了马穆鲁克的阶下囚。 国王被人抓了俘虏,这是十字军中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窘境,法国方面花了大价钱才把他赎回。第七次十字军东征可谓是一场完败。而马穆鲁克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他们轻松击败十字军后,又打败了百战百胜、令人闻风丧胆的蒙古军队。这几次大胜,为他们刷爆了名声,后来他们便超越了苏丹,建立了著名的马穆鲁克王朝。 说回基督徒这边。路易九世虽然被马穆鲁克打得一败涂地,但他是个乐天派,回国之后,便想再发动一次十字军东征,准备一雪前耻。

20年后,也就是1270年,路易九世卷土再来,发动第八次十字军东征,进军突尼斯,越打离耶路撒冷越远。 然而这次比上次更惨。十字军在突尼斯登陆不久,全军染上瘟疫,一路上有许多人挂掉,连路易九世自己也病死了。第八次十字军东征就这样毫无成果的结束了。第八次东征失败后,马穆鲁克乘胜出击,攻占了许多十字军的据点。这惹的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十分恼火,发动了第九次十字军东征。

一开始,利用马穆鲁克分兵之际,十字军还获得了一些战果,但随着马穆鲁克主力回援,就又没有十字军什么事了。本来十字军想联手蒙古军,一起讨伐马穆鲁克,不料蒙古军队被马穆鲁克击溃。没了支援,十字军在陆地上的战斗便宣告失败。可见,到这里,面对强大的对手,十字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最后双方谈判,签订了和平协议。然而马穆鲁克手握优势,又有主场之利,合约不过是缓兵之计。条约一签订完,马穆鲁克便想方设法撕毁和约,开始筹划对最后的十字军国家——阿卡城发动进攻。

1291年4月,在“圣战”口号的指引下,穆斯林这边集中了16万步兵和6万骑兵,浩浩荡荡地向阿卡城发动了冲锋,准备毕其功于一役。而守城的基督徒这边,兵力还不足两万,也没有人统领。 阿卡是一座孤城,十字军最后的硕果。一旦失去阿卡,十字军东征200年间取得的成果就将全部丧失。可这时候,欧洲已经不再支援十字军——那么远的地方,到底关自己什么事呢? 阿卡城是孤军作战。穆斯林大军采用投石战术,用投石机夜以继日地轰击阿卡城。1291年5月18日,阿卡城被穆斯林攻破,骑士团的骑士们,在刀光剑影中,以生命的代价,完成了自己对上帝的誓言。特别是圣殿骑士团的骑士们,勇猛作战,直到最后一人。

阿卡城的陷落,标志着历时两百年多年的十字军运动彻底失败。在这两百年的战争史中,有胜利,有失败,有荣誉,有悔恨,有泪水,有欢笑,有许多能够载入史册的伟大战役,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历史情节。然而基督徒与穆斯林的斗争,注定还将持续下去。而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直到7个多世纪后,依旧燃烧着熊熊的战火,不知何时才能停息。

回顾一下我们说过的十字军的历史:从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到1291年阿卡城的陷落,中间相隔近两百年。在两百年间,十字军曾经成功夺得了圣城,传承了几代国王,但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失去了对耶路撒冷的控制。

十字军的目的是恢复圣地,恢复教会的统一,但是圣地却从此永远脱离了基督教,而东、西教会的分离,更加扩大。而且就罗马教会本身来说,十字军的结果,导致教皇权威的削弱,教会本身日益分裂,完全脱离了十字军运动的初衷,这也是教会始料不及的。

十字军运动中也有过骑士精神、惺惺相惜的场景,可惜只是这两百年中的一瞬间。更多的,还是血腥的杀戮,双方因此结下了不可磨灭的仇恨。基督徒和穆斯林的矛盾与分歧,也被进一步地拉大了。

当然了,有人认为,十字军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对于欧洲的影响,自然也是有好有坏。所以,对于十字军的功与过,也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一切的评判,不如就交给历史学者吧,我们所要铭记的,应当是反对没有意义的战争,努力去追求和平。当今世界,叙利亚、伊拉克等中东国家的战火依然熊熊不熄地燃烧着,关于耶路撒冷的争执也是永无止尽。 但我们应该永远保持和平的信念,期待那些被战火蹂躏的家庭,那些妇女和儿童,终有一天能安居乐业,好好地生活下去。

原文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168141/、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168165/、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168166/、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168167/
作者:Jimmy47




十字军的200年
第一次十字军:在一神教下的圣战真的是草菅人命,宗教狂热下,尤其是集体宗教狂热下,很难控制住不屠杀“异教徒”,甚至屠城。 比起古希腊-罗马,尤其是希腊,少了人性。所谓一神的存在,使得人不是人了。对比后世十字军,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名单如下:主教阿德马尔,洛林公爵戈德弗鲁瓦,被老婆两次赶上战场的布洛瓦伯爵埃蒂安,法国国王弟于格,诺曼底公爵,弗兰德斯伯爵,愚蠢自大虔诚最年长的图卢兹伯爵圣吉尔,普利亚公爵波埃蒙多,年轻的波埃蒙多侄子单克雷迪,洛林公爵的弟弟第二位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
 
第二次十字军:圣殿骑士团、圣约翰骑士团以及他们主导建立和维护的城堡,以及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海军维系了十字军国家。 埃米尔奥萨马留下来的评论,犹如云梦秦简一样珍贵,鲜活的展现了十字军国家的生活百态,脱离了抽象而里程碑式的正统历史,人民的生活无论何时,无非鸡鸣狗盗中的温存。麻风病人鲍德温四世大败萨拉丁可谓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之间的唯一亮点。“中山老人”领导的暗杀集团让人脊背发凉,原来这一地区的恐怖组织12世纪就有了。
 
第三次和第六次十字军:目前来看,狮心王查理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和腓特烈二世皇帝的第六次东征是最为动人的。查理像亚历山大一样冲锋陷阵,未尝败绩,只因为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的不守合约侵犯英国领土,才和萨拉丁缔结了合约,虽然未收复耶路撒冷,后世和平却长达33年,耶路撒冷的朝圣者络绎不绝,巴勒斯坦叙利亚地区和平稳定。腓特烈二世带着愚蠢教皇的两次决绝,通过谈判缔结“腓特烈-阿尔 卡米尔合约”就收复了耶路撒冷,并将整个从安条克到雅法的海岸线归到十字军,领土仅次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期。
 
第四次十字军就离谱了直接想基督徒开炮,攻占了君斯坦丁堡建立了“拉丁”帝国,受益最大的是获得3/8领土的威尼斯共和国,其元首丹多洛绝对居功至伟,至此威尼斯称霸地中海东部,加冕为“地中海女王”。
 
第五次十字军由于红衣主教佩拉约的存在,狂躁而愚蠢。卡米尔由于穆斯林内部的斗争,两次请求以返还耶路撒冷议和,却决然都被否决。最后,落得个战败退场。
 
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军都是路易九世。最惨烈的是第七次十字军,2500骑士,2.5万大军完败,全部成为阶下囚,国王本人也被俘,虽然缴了大量赎金返回法国,但是至此,十字军力量大减,巴勒斯坦叙利亚地区的宗教骑士团也重创。使得第八次十字军仅能骚扰了下埃及西面的突尼斯,就因为路易的去世返回。 至此不久,阿克攻坚战,十字军大败,归于历史。有趣的是,路易后面被封为圣人,史称“圣路易”。诚然,圣人以是否忠于基督的虔诚给与头衔,可如此惨败下的士兵向谁述说?
 
最后有趣的大概是十字军末期的蒙古铁骑,盛极一时的逊尼派的根据地巴格达竟然被屠城彻底毁灭。奴隶起势的拜巴尔斯在加利利地区对蒙古铁骑的阻击,才维系了穆斯林在埃及的统治以及对十字军统治地区的彻底征服,建立和稳定了“奴隶王朝”马木路克王朝。

原文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888019/
作者:Ivan

凡本站注明“本站”或“投稿”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本站或投稿人,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站已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某某站”并附上链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噼哩噗噜 关键词: 生的 阅读 2020年 中旬 十字军的故事 盐野 又一 巨著

网友评论

随机推荐

图文聚集

热门排行

最新文章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