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读书汇 >

2024年8月27日至2024年9月13日,阅读。 

无常才是人生,矛盾总是普遍存在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这些变化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你的心境,挑动你的思绪。
 
如果你无力改变不了这些改变,那么请接受它吧。适应它的必然存在,甚至可以拥抱它、亲吻它。
 
向前看,别回头,眼前终将过去,苦难还会再来。



认识史铁生,大概从那一段让我一下子无话可说的的话开始:“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也许是美人和佛祖过于炫目,于是不知何时起,我们,这灰蒙蒙中的每一粒沙,都不再引得哪怕是自己的目光。对自我价值的有意无意地否定甚至忽视,向内的谛听的全无,终于引导我们来到如今,干巴的只听得脆生钞票的声音的如今。我们生存于某种惯性,一种体力替代脑力的懒惰。我们的生命除了自己无法掌控,彷佛可以受到任意摆布。也许话有些过头,但却实实在在是我日夜嗡嗡不停的困扰。直到我翻开了《病隙碎笔》。
       
史铁生说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当然这是他无奈的自嘲。这本书的字字句句透露出他不管是在病着,在醒着,在梦着,都在追问着。他被扔到一个地方,上帝说你不需要考虑房子车子俗世的烦恼了。于是他就这么被委派去考虑一些“意义”而非“东西”。在读这本书时,第一次发觉,一个人的灵魂要是想不被什么躯壳困住,身体的局限和病痛都会汇成一条渡船的河。
       
他谈爱,艺术,嫉妒,自卑,信仰,死亡,他想起什么就谈什么,没有谋篇布局,只有争分夺秒。对,没有什么人在重病的人面前有资格说争分夺秒这四个字。因此,有时过于绝对,有时动了脾气。但在如此真诚的什么目的都没有的倾诉面前,我们不如关上太爱争论的嘴巴。不亚于一次千载难遇的流星雨,一个什么都没有只有时间的人,正好有一颗太灵敏的心,正好从自信的年纪跌落到自卑的身体里,正好他那么那么会讲故事,正好他还有尚存一丝气力把他头脑里认为有益于他幸运的同伴的话辛苦地逐字写下。这些个正好拼凑到一起,又被看上去一点瓜葛都不曾有的你读到了,我说这不亚于一次流星雨。
     
 极度理性的分析,他用了他能力范围内最严谨的逻辑,甚至让人觉得像迷宫一样缠绕的语言。却施之以极为柔软的、感性的、母性的表达。
       
他回答爱:“单纯的性爱是难免限于肉身的,总是两个肉身的朝朝暮暮,真是难免有互相看腻的一天。但,若是两个不甘于肉身的灵魂呢?一同去承受人世的危难,一同去轻蔑现实的限定,一同眺望那无限与绝对,于是互相发现了对方的存在,这才是爱情吧。”“爱如果是你的心愿,爱已经使你受益,无论如何用不上大义凛然。”
       
他回答意义的追寻:“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意义。此言如果不错,那就是“我”和生命,并不完全是一码事。”“也许你会说,但那已经不是我了呀。我死了,不管那意义怎样永恒又与我何干?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不是以我而问,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人所以成为人,人所以成为人类,或者人所以对类有着认同,并且存着骄傲,也是由于记忆。”
       
他回答神的所在,“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为什么把一根木棍变成蛇算得神迹,沧海桑田、日走星移倒不算?为什么点石成泉算得神迹,时时处处的“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倒不算?为什么天地之种种慷慨的馈赠算,而世间之种种严酷的困阻就不算?“理性走入绝地,有限的人智看见了无限的困阻,人才会变得谦恭,条条计策终见迷茫,人才在服从和祈祷中听见神命。”
       
没有丝毫不敬的意思,史铁生常常令我觉得受到母亲一般的教导。耐心、柔软、细致。也许他的视角已接近于神,而神,是慈爱。
       
我把现在的时代看作“广告时代”。每一个人时时刻刻被推销着商品和观念,在主动被动中变成一个时代的最大公约数。尤其是生活在没有信仰的国家,要是少了这点看上去没用的追问,大概连孙辈都已经难描摹我们的面目。史铁生说“人为什么不能在精神方面自由再自由些,在物质方面简朴再简朴些呢?”我不能回答为什么,那是太多偶然碰撞出的必然。但人类的不能不代表个人的不能,虽然“我”是所有人,但所有人依然不能代表“我”,即使最后被代表了“我”。我想“我”始终还是要无畏地坚持一些无谓的东西。


作者:suelence(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21329/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
 
我看过的书不太多,印象比较深刻,对自己思想有过强烈震撼的则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和周国平《人与永恒》。这两本书都是09年初读到,前者相对更易懂,当时也算是勉强能读得懂,后者哲理性强些,稍有些生涩难懂,至今还没读完,在床边的某个角落躺着。
 
如果你喜欢了一位偶像,请你一定要为他写一些文字。对于喜欢的作家,我想我们更应该写点东西吧。于是便有了这些文字。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这一代人高中语文课本中一定都读到过,而且我们之中很多人是通过这篇散文认识了地坛,而提到地坛,我们也往往会想到史铁生。这篇文章也支撑了史铁生在散文文学上的地位,也更加坚定了史铁生写作的信念,于是有了后来的《病隙碎笔》。
 
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调侃自己。《病隙碎笔》是哲学性的散文,是一个思想者思索的过程,通篇无题,与残疾并无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个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痛苦的探索,源自一个思想者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史铁生是一个完全靠自己的觉悟修养自己品行的人,他一直是在寻找答案,他穷尽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坚持活下去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信念。为活着而思索,为思索而活着。
 
关于史铁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笔下对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与推崇。周国平后来为《病隙碎笔》作的序曾写道: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对于"职业是患病,业余才写作"的史铁生,如果说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和疾病斗争,我想他一定赢了。
 
命若琴弦,终成绝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史先生一路走好。

作者:踏雪寻熊不捉鱼(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4557509/



本书并不易读,锐利的佳句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冗长的探讨中。静下心来读,你可以跟着史铁生慢慢思考,当然也可以同时给出自己的见解。但若难以忍受一字一句的下咽,阅读其中的精选亦是高效之选。我给本书的评价为7/10,并不非常推荐阅读。全书20万字,精读全书用时约10小时。以下给出我对每一部分的摘录与思考:
 
病隙碎笔1
P5: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P9: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
P10: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P12:完美,要靠人的残缺来证明,靠人的向美向善的心愿证明。
P14:艺术或文学,不要做成生活的侍从或帮腔,要像侦探,从任何流畅的秩序里听见磕磕绊绊的声音,在任何熟悉的地方看出陌生。
P15:真正的理解都难免是设身处地,善如此,恶亦如此,否则就不明白你何以能把别人看得那么透彻。
P28:在对人性恶的觉察中,在人的忏悔意识里,神显现。在人性去接近完美却发现永无终途的路上,才有神圣的朝拜。
P34:你要是说不出没有的是什么,你怎么断定它没有?
P41:爱却艰难,心魂的敞开甚至危险。他人也许正是你的地狱,那儿有心灵的伤疤结成的铠甲,有防御的目光铸成的刀剑,有语言排布的迷宫,有笑靥掩蔽的陷阱。在那后面,当然,仍有孤独的心在颤栗,仍有未息的对沟通的渴盼。
 
吴冠中《秩序》。史铁生似乎很喜欢吴冠中,在这本“插图珍藏版”中也都是用的吴冠中的绘画作品。这幅《秩序》旁边的配字就是“爱却艰难……”这一段。
P41:性唯快乐,爱可没那么轻松。
P41:性,以其极端的遮蔽状态和极端的敞开形式,符合了爱的要求。极端的遮蔽和极端的敞开,只要能表达这一点,不是性也可以,但恰恰是它,性于是走进爱的领地。没有什么比性更能体现这两种极端了,爱情所以看中它,正是要以心魂的敞开去敲碎心魂的遮蔽。
P42: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远的激越,由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且是一个个分开着被抛来的。
P46:爱是软弱的时刻,是求助于他者的心情,不是求助于他者的施予,是求助于他者的参加。爱,即分割之下的残缺向他者呼吁完整,或者竟是,向地狱要求天堂。爱所以艰难,常常落入窘境。
P46:此地狱怎么能向彼地狱奉献一个天堂呢?地狱的相互敞开,才可能朝向天堂。
P47:萨特:“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
 
第1部分主要讨论了苦难、人生、爱。虽然总体来说比较松散,但有几处不错的表述,还可以。这一部分,尤其后半部分,体现出作者思想中有着很大比例的“存在主义”。
 
病隙碎笔2
P62: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P86: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
P87:人物塑造的真实,不是依靠外在形象的完整,而是根据内在心魂的残缺,不是依靠故事的滴水不漏,也不是根据文学的大计方针,而是由于心魂的险径迷途。
P90: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另一种对生命意义不肯放松的累人的眼睛。
P91: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尤其那心流所遭遇的黑暗更是辽阔无边。
P94:很多动人的心流或命运早已遗漏殆尽,已经散失得不可收拾,被记录的历史不过一具毫无生气的尸骸。
P95:一切知识都只是在不断地证明着自身的残缺,它们越是广博高妙越是证明这残缺的永恒与深重,它们一再地超越便是一再地证明着自身的无效。一切谜团都在等待未来去解开,一切未来又都是在谜团面前等待。
P95:弗兰克《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
P95: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
P96:先下手的并不松手,后下手的更是一肚子冤屈,叫骂着“为富不仁”却加紧行其不仁之事。
 
第2部分主要讨论了史铁生自己,以及他对残疾、爱情、写作的态度。这一部分的阅读体验,弱于前一部分,比如第73页谈到“生命诚可贵”句,说不要抛弃爱情抛得太流畅,虽然是突出爱情的重要,但这么说有什么意思呢,难道有人会“太流畅”?显而易见,即使生命都不会“太流畅”,那又何必如此地多言爱情?接近末尾的时候,作者谈到了《等待戈多》,再次印证了作者存在主义的思想。
 
病隙碎笔3
P106:上帝就像出题的考官,不断变换生活的题面,看你是否还能从中找出生命的本义。
P108:秦观《鹊桥仙》:“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P108:我们太看重了白昼,又太忽视着黑夜。生命,至少有一半是在黑夜中呀——夜深人静,心神仍在奔突和浪游。更因为,一个明确走在晴天朗照中的人,很可能正在心魂的黑暗与迷茫中挣扎,黑夜与白昼之比因而更其悬殊。
P124:字,本当从沉默的心中流出。
P126:入夜之时,心神如果不死,如果不甘就范,你去听吧,也许你就能听见如你一样的挣扎还在黑夜中挣扎,如你一样的眺望还在黑夜中眺望。
P126:西川的诗《书籍》:“我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
P126:你不必非得看过多少本书,但你要看重这沉默,这黑夜,它教会你思想而不单是看书。你可以多看些书,但世上的书从未被哪一个人看完过,而看过很多书却没有思想能力的人却也不少。
P128:忏悔是仰望,这仰望逼迫着你诚实,这诚实不止于对白昼的揭露,也不非得向别人交代问题,难言之隐完全可以藏在肚里,但你不能不对自己坦白,不能不对黑夜坦白,不能不直视你的黑夜:迷茫、曲折、绝途、丑陋和恶念……一切你的心流你都不能回避。
P128:忏悔,除去低头还有仰望,除知“今是而昨非”还要询问未来。
 
第3部分讨论了艺术的“像”、人道、白昼与黑夜(表象与心魂)。前半部分相对啰嗦,后半部分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深沉而理性。
 
第106页提到,科学是接力,而生命意义的追寻,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但我认为:每个人学习科学知识,也是从最基础的开始学起的;在寻找生命意义的路上,前人的观点也可以帮助自己思考、共鸣。
第109页提到“像”与“不像”、“高于”与“异于”、“心魂的眺望”、“光明”与“黑夜”,但表述相当地碎片、笼统,仿佛在玩文字游戏,阅读体验欠佳。
第113页提到,“诗意地栖居”总在黑夜中,不敢苟同。何不说“人永远都在黑夜中”呢?
 
病隙碎笔4
P136:因信称义,而不是因结果,而信恰在永远的过程中。
P138: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因而看不见人的真实处境,也看不见信仰的真意。
P140:许诺福乐原非神之所为,乃人之所愿,是人之贪婪酿造的幻景。
 
第4部分讨论了苦难、信仰。对于彼岸(天堂),作者的观念清晰地表明了——非一处终点,而是一条无终的皈依之路。而对于人的欲望,作者谈到了生态,指出“人为什么不能以万物的和谐为重”,然而,什么是“和谐”呢?作者并未说明。
 
病隙碎笔5
P150:他以其无限,而真。他以其绝对的善与美,而在。他是人之梦想的初始之据,是人之眺望的终极之点。他的在先于他的名,而他的名,碰巧就是这个“神”字。
P151: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种机能,肉身的附属,甚至累赘。但当他联通了那无限之在,追随了那绝对价值,他就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看琳琅的美物为道具,既知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这样的超越乃是永远的过程。这样,他就不再是肉身的附属了、而成为命运的引领——那就是他已经升华为灵魂,进入了不拘于一己的关怀与祈祷。所以那些只是随着肉身的欲望而活的,你会说他没有灵魂。
P152:精神能力的有限并不说明其灵魂一定龌龊,他们迟滞的目光依然可以眺望无限的神秘,祈祷爱神的普照。事实上,所有的人,不都是因为能力有限才向那无边的神秘眺望和祈祷吗?
P155:如果意义只是对一己之肉身的关怀,它当然就会随着肉身之死而烟消云散。但如果,意义一向牵系着无限之在和绝对价值,它就不会随着肉身的死亡而熄灭。
P159:如同从不吱声的X。X是什么?废话,它从不吱声怎么能知道它是什么?
P162:你去看一出戏剧吧,道具、布景、演员都可以全套地更换,不变的是什么?是那台上的神魂飘荡,是那台上台下的心流交汇,是那幕前幕后的梦寐以求。
P166:也许正因为有从荒地通往荒地的桥梁,城市这才诞生。真诚正是这样的桥梁,它勇敢地铺向一片未知,一片心灵的荒地,一片浩渺的神秘,这难道不是它最重要的价值吗?
P167:科学的要求是真实,信仰的要求是真诚。科学研究的是物,信仰面对的是神。科学把人当作肉身来剖析它的功能,信仰把人看作灵魂来追寻它的意义。科学在有限的成就面前沾沾自喜,信仰在无限的存在面前虚怀若谷。科学看见人的强大,指点江山,自视为世界的主宰;信仰则看见人的苦弱与丑陋,沉思自省,视人生为一次历练与皈依爱愿的旅程。自视为主宰的,很难控制住掠夺自然和强制他人的欲望,而爱愿,正是抵挡这类欲望的基础。但科学,如果终于,或者已经,看见了科学之外的无穷,那便是它也要走进信仰的时候了。而信仰,亘古至今都在等候浪子归来,等候春风化雨,狂妄归于谦卑,暂时的肉身凝成不朽的信爱,等候那迷恋于真实的眼睛闭上,向内里,求真诚。
P173:一切爱恋与爱愿,都是因异而生的。异是隔离,爱便是要冲破这隔离;异又是禁地,是诱惑,爱于是有着激情;异还可能是弃地,是险境,爱所以温柔并勇猛。
P180:音符和段落,倘不能领悟和追随音乐的要求,便黄钟大吕也是过眼烟云,虚无的悲叹势在必然。以肉身的不死而求生命的意义,就像以音符的停滞而求音乐的悠扬。
P192:人的生命,也是有波粒二象性的——大脑限制在很小的体积中,灵魂则扩展得无比辽阔。大脑可以孤立自在,灵魂却牵系在历史、梦想以及人群的相互干涉之中。
 
本部分讨论了精神与灵魂、爱。有的地方一气呵成,有些地方却把一个问题颠来倒去讲。虽然这部分很长,但也遇着了不少好句子、好思想。
 
最初提到的(出自第157页)树与鸟儿的比喻,又是与最初作者的存在主义相悖了。而且,思想的传递明显不同于鸟儿的飞来飞去,而是始终存在、动态变化的。
第146页开始,重提了生命的意义,不免想起第95页提到的弗兰克《生命的意义》。
第148页,“意义不是先天的赋予,而显然是后天的建立。”一句中的“显然”颇为不妥。
第149页,忽视了不同的所指,有什么问题吗?在思考相关问题的时候,人自然会想到。而在平日生活中的使用,自然无需赘述、多想。
第149页,“我看我这个人也并不怎么样。”的分析中,直接给出了一个预设:只有更高大的存在才能督察矮小者的存在。精神是复杂而多维的,并不能随意评判孰高孰低,更不能因此就丧失了督察权。
第151页“/八/”的这一段,真是完美,实在是太好了。
第159页“从不吱声的X”很好笑!
第167页“/二十七/”工整且抑扬顿挫,真好!
第182页,预测未来与剧本的类比,还是不错的。
第183页,实在难以认同。有“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说法,这应当就是作者所说的“文学的根本是真实”。但这并不是说所有文学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现实的表达,而只是体现一种来源。“现实”是创作者生存的地方,这就是“现实”的意义,否则就是“缸中之脑”了。
第186页,何故说文学要“由简单进入复杂”?此处论证很不充分。
 
病隙碎笔6
P201:平均主义就像赛跑,不可能大家跑得一样快,但可以让大家跑得一样慢。
P202:平均不是平等。
平等是说人的权利,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
平均却是单讲收获,各位请在终点上排齐。
平等应为弱者提供优越条件,但不保证大家一齐撞线。
平均却可能鼓励了贪懒之徒,反正最后大家都是一样。
平均其实是物质至上的,并不关涉精神;平均只可能是一个经济概念,均贫富。平等则指向人的一切权利。
平等的信念必然呼唤法治。而平均的热情多半酝酿造反,这样的造反当然不会造出法治。
P214:一事之应不应该实行,并不取决于其实行是否有困难,而是取决于其实行是否正当。倘不正当,实行已失前提,还谈什么困不困难?倘其正当,那正是要克服困难的理由,否则倒是默允或纵容了不正当。
P223:理性走入绝地,有限的人智看见了无限的困阻,人才会变得谦恭,条条计策终见迷茫,人才在服从与祈祷中听见神命。
P224:林语堂:“两千年来,人已经听不懂神的声音了。”
P224:陈嘉映:“生活真容易变得有趣,所以没有人思考。”
 
本部分讨论了平均与平等、人的生存权等。
 
第212页现实地指出了不平等的一种现象。正如作者前面指出的,生存的平等是最最基本的保障,可如今的人类却并非如此。然而,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第215页,作者认为“人没有死的权利”是不妥的。但当人在身体状况、智力、精神、冲动问题时选择死亡,是否为其意志与意愿的充分体现?这是需要纳入考虑中的。
第221页,何谓之“只从某种传统出发则近乎原地踏步”?在我看来,需要强调这句中的“只”字,即:完全遵循该传统而不过问其他,如此就容易理解了。

作者:Orbiu(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297144/
 

凡本站注明“本站”或“投稿”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本站或投稿人,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站已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某某站”并附上链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噼哩噗噜 关键词: 过去 9月 8月 27日 眼前 终将 2024年 病隙碎笔

网友评论

随机推荐

图文聚集

热门排行

最新文章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