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读书汇 >

2024年7月24日至2024年8月13日,阅读。 

莫言的这篇小说和余华《十八岁远行》一样,实验性短文太多。如果遮住作者的名字,谁还会热捧?
 
大部分文章逻辑性太差,我们都准备搬着小马扎好好听你讲故事了,结果你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生生把文章结构搅乱搞散。
 
有些文章就能感觉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该写什么了,匆匆结尾了事,虎头蛇尾啊。



莫言是山东高密人,家乡距离蒲松龄老家只有几十里,他的童年的睡前故事就是村里老人讲的聊斋式的奇人奇事,这些扎根于民间传说的故事对莫言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说:蒲松龄是根本的影响,他承接了他的文化脉络。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是一本莫言中篇小说集,莫言亲自编选18篇奇奇怪怪的故事,
 
他将这些故事攒成一首打油诗。
 
“小时听人说鬼狐,夜晚走路心发虚,长大执笔写精怪,扬善抑恶学蒲书。草鞋窨子月光斩,木匠与狗藏宝图,女人怀抱鲜花至,铁孩奇遇嗅味族,罪过翱翔拇指铐,狼猫成妖看夜渔。奇谈怪论非魔幻,民间艺术最通俗。”
 
莫言的小说就是向蒲松龄致敬的。
 
这本书充满了瑰丽的想象,仿佛小时候在堂前屋后听爷爷奶奶讲述民间的精怪故事和奇人奇事。随书特别收录莫言书法题词、莫言手稿、莫言漫画头像、莫言演讲稿。
 
邻居大爷的鬼魂来还生前欠我们家的债;鳖精化成人形考取共鸣,还会往家里写信;女子不愿意嫁给父母指定的对象,成亲当天张开手臂飞上了树梢……奇奇怪怪的事情,无不透露出人性的复杂。我们村子里有很多人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满肚子都是神神鬼鬼的故事。
 
这些影响在莫言的中短篇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他所说:“在长篇创作中,我追求的是力量,是冲击力;在中短篇创作中,我追求的是语言的优美和故事的象征意义。”
 
最早知道莫言的小说还是因为陕西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莫言是农民出身,1981年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时已26岁了。1985年,30岁的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成名作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在文坛崭露头角。
 
1986年,莫言再接再厉,在《人民文学》第三期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持续引起文坛关注。这时候,张艺谋来找他了,商量着把《红高粱》改编成电影的事情。
 
一个人的成功绝非偶然,你努力出了成绩,山高路远总有人为你而来。
 
1987年,莫言和张艺谋相识,两人惺惺相惜,莫言把小说《红高粱》版权给了张艺谋,由此有了电影《红高粱》,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斩获金熊奖,在中国当代电影史上留下精彩的电影故事。
 
莫言当时写《红高粱》一书中,“我奶奶”这个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因为看了《聊斋志异》才有了灵感。
 
莫言讲述奇奇怪怪故事的来源。
 
莫言说读书,看起来是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读自己。读者阅读时,可以从一本书里读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因为他从这部分里读到了自己。
 
莫言说起写小说,要富有想象力。对于小说家来说,想象力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并且要通过很多别开生面的描写体现出来。我们必须掌握观察生活的技巧,每一人每天都许许多多的事物,走马观花式的观察没有太大的用处,应该观察别人没有观察到的东西。要特别重视小说不仅仅要讲故事,靠情节一步步推动,更重要的是借助想象力和经验写出许许多多的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来,正是这样的细节,让故事可信,让人物栩栩如生。
 
写小说要五光十色,百味杂陈,充分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写作时调动自己各种各样的感受,甚至是第六感,发动自己的联想,运用大量比喻,这是写作的基本功。然后就是事件、人物和作家的思想。特别注意,作者的思想不能直接暴露在作品里,要越隐蔽越好。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埃斯普马克说:“莫言的想象力丰富,又扎根于中国的说书艺术,这是他超越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地方。”
 
莫言找到了打开了一本现代版的《聊斋志异》,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再去读读他的其他书籍。

作者:石墨杨(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409540/



莫言的想象力超越了人类存在本身
 
或许只有莫言这么大的脑洞
 
才能带你去人性深幽处探险
 
一个人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就像莫言和他的文字,总是充满了高粱地里,高粱~那种在阳光下特有的气息。
 
莫言曾经自话言道:我与你们不一样,你们童年是用眼睛阅读,我在童年时用耳朵阅读,我们村子里有很多人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满肚子都是神神鬼鬼的故事。我的爷爷、奶奶、父亲都是很会讲故事的人……这样精彩的故事不写出来实在是浪费。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就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诞生的。
 
莫言的书,无论他换多少个方式和角度去讲述,你都会毫不犹豫的说,这是莫言的文字、这是莫言的叙述方式、这是莫言的眼才能看到的事物、这是莫言的家乡才会发生的事儿!
 
莫言出生于山东高密,他的骨子里始终不懈流淌着农民铺陈绵延的血脉。他所讲述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动物、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事儿,会让你有奇奇怪怪的感受。那些看似奇谭怪论的背后,却铭刻着人类从土地上汲取的古老质朴的生存真理。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收录了18篇奇奇怪怪的故事,充满了魔幻瑰丽的想象力,即使是花私款也是在钓大鱼的奇特饺子馆,三百岁的老夫妻还有藏宝图;神秘莫测的吃铁成精的铁孩子;邻居赵三大爷的鬼魂来还生前欠的债;鳖精幻化成人形,不仅考取功名还会往家里写信,甚至还用金子酬谢;换亲的女子不愿嫁给父母指定的对象,成亲当天变成飞天神女,令人不胜唏嘘……这些在现实生活当中都不可能发生的故事,但却充满了爷爷奶奶讲述的精怪故事和奇人奇事的回忆中。
 
莫言貌似奇谈怪论的眼光,和不可思议的思考视角,充满了冷静和睿智,但他的笔下文字里的人物,却充满了接地气的质朴无华和农民标签特殊的狡黠。读到妙处往往让人心惊肉跳,读到妙处,往往令人不禁浮想联翩。
 
他怪力乱神的故事情节,阅读总是给人以奇、特、怪的触觉感受,貌似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却让你不知不觉的沉浸其中,甚至不可自拔,心甘情愿顺着他用情节脉络给你指明的方向,一气呵成的追踪着文字的奇特张扬。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有时候你看到了开头,会顺理成章的猜到结尾,更多的时候,你用自己的思维去诠释开头,却无法预料结尾。文字和情节明明是沉稳的,但阅读起来却有跳脱的感觉,如入迷宫。四周都是路却不知通往何方,充斥着命运带来的无奈和无力。
 
书中描述的每个动物抑或人物甚至事件本身,都个性鲜明又鲜活,栩栩如生矗立在读者的脑海中,有着不可自知的莫名代入感,仿佛人物就在你面前活灵活现,用喜怒哀乐挑逗着你的观感和灵魂。
 
故事里有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也是,但无论怎样,微风过处总有一丝温暖可以淡淡的令人回味。
 
刚刚看到一个人很像你,我疯了似的跑了过去,才想起这个城市没有你,我慢下了脚步,放下了手中的砖头。这种感觉就是莫言的文字带给你的奇妙,无解,带着奇幻的魅力和魔力转圈圈。
 
就算每句轻浮的话里,也都藏着一颗破碎的真心。
 
我最喜欢《一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那是去年杏子黄熟的时候,我们三个蹲在树上吃杏子,章古巴大叔坐在树下抽烟,许宝的娘蹲在一块捶布石前,用一根紫红色的棒棰捶打着一块白布。远处传来布谷鸟持续不止的叫声:咕咕咕咕,咕咕咕咕,近处是许宝娘的不紧不慢的捶布声:嘭——嘭——嘭,嘭——嘭——嘭——空气里满是麦子花的清香气,混合进杏子的香甜和烟草的辛辣。章古巴大叔仰脸看着我们说:这三个孩子,处的真是义气。许宝娘说:俺宝儿孤儿一个,没有朋友怎么行?所以我再穷,这棵树上的杏儿一个也不去卖,让孩子们吃。这两个孩子长大了,没准儿就是俺宝儿的左膀右臂,章古巴仰脸看着我们,坚定的说:我信!”
 
森林不残酷吗?有灾病猎杀,但动物仍美好着。宇宙不残酷吗?荒寂无回应,但星辰仍美好着。社会也残酷,有生死离别,会井干路绝,但人仍美好着。
 
生活就是晨起晨落,日子就是早出晚归。
 
作者莫言,中国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1955年出生,19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和大量中短篇小说、戏剧、散文等。
 
莫言的故乡山东高密距蒲松龄的老家只有几十公里,他童年的睡前故事就是村里老人讲的聊斋式的奇人奇事,这些扎根于民间传说的故事对莫言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曾说:“蒲松龄(对我)是根本的影响……我是承接了他的文化脉络”。
 
这些影响在莫言的中短篇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他所说:“在长篇创作中,我追求的是力量,是冲击力;在中短篇创作中,我追求的是语言的优美和故事的象征意义。”

作者:雨中小菊(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341270/

凡本站注明“本站”或“投稿”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本站或投稿人,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站已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某某站”并附上链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噼哩噗噜 关键词: 7月 8月 13日 24日 2024年

网友评论

随机推荐

图文聚集

热门排行

最新文章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