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看到《历史的事实:库比茨克回忆希特勒》,正如出版方宣传所说,此书彻底颠覆了自己对希特勒的认识。
本书作者库比茨克是一位音乐家,与希特勒相识于1904年,时年作者16岁,希特勒15岁。从1904年到1908年,他们一直在一起,一度,他们曾经共居一室,他们是彼此唯一的朋友。本书所写的正是19岁之前的希特勒,也许因为他是希特勒的朋友,也许少年希特勒本就如此,所有的文字,读起来都是那样有爱,那样温暖,甚至会读出眼泪。被很多的细节打动,在这里且略写几个吧。
对妈妈的爱。关于希特勒对妈妈的爱,史学家也有写到,在本书里,作者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在希特勒之前,他的妈妈曾经生有三个孩子,却都不幸死去。你能想象,当希特勒出生,作为一个妈妈,她要用怎样的紧张与焦虑来看护这个孩子,她又会怎样爱这个孩子,让他远离危险、远离劳动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事。就是这样一个被宠爱到溺爱的孩子,在妈妈生病时,他不仅回到妈妈身边照顾她,他还会做看不上眼的家务,收拾打扫屋子、做妈妈最喜欢吃的饭。其中的一个细节,尤其让人动容:“阿道夫拉着妹妹的手,把她领到母亲床前;妹妹必须握着母亲的手,向她郑重保证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学生。”1906年,希特勒的妈妈去世,那年,希特勒17岁,妹妹葆拉10岁,自此,希特勒失去了最后的屏障与依靠,他和妹妹成了孤儿。
对朋友的情。库比茨克原本在自家的小作坊务工,他非常热爱音乐,但有限的家庭条件却无法供养他这样的高雅爱好。为了帮助朋友实现音乐梦想,1907年,18岁的希特勒成功说服库比茨克的父母让他到维也纳学习音乐。对于希特勒的此举,作者这样写道:“我也对希特勒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他成功说服我父亲,让他相信我有音乐天赋,不应该埋没于工场,应该进音乐学院。在我看来,这一转折对我的生命具有决定意义,它是时年18岁的希特勒与我周围压力斗争的结果。”
对底层民众的同情。那时的希特勒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也正因为此,他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希特勒痛恨土地投机者好“职业炒房者”,为此,他认为穷人诗意栖居需要的是光线、花园、绿色,还要能看到一点天空。为此,他熬夜设计建筑图纸,最后,当然也没人采用。他反对烟草贸易,认为烟草对国民健康不利,主张关闭烟草工厂。看到饥饿的人们举行游行,他痛斥政治巨头,言语中充满愤怒。当他得知美国怀特兄弟在飞机里装了轻机枪,为刚有了新发明就应用于战争而大为火光,他认为老百姓不需要战争。对于社会,对于民众生活,他有很多的想法,可是他也深深知道:自己算什么?
以上种种,让人看到了更多历史之外的希特勒,书中还写到希特勒逃学、为喜欢的姑娘发狂,为喜欢的戏剧、绘画、建筑设计等沉迷,为了改善生活买过彩票,考试连连碰壁,如此种种,是否会想到自己的少年?年少,谁没有过呢?可是,就是这样的少年希特勒,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一个艺术青年是如何变为战争恶魔的?从这一点,也许本书具有了更多的研究价值。
以本书最打动笔者的那句话结尾吧:“就算我不在了,也永远做我儿子的好朋友吧。他再也没有别人了。”这是希特勒母亲临终前对作者的话。库比茨克做到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9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