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读书汇 >
 


2018年10月,阅读。



 
介于莫言作品风格多变持续不断,所以很难用以往对他的评价去分析他的新作品。这本《蛙》给我的感觉也有些陌生。莫言的民俗语言狂欢在《生死疲劳》达到顶峰以后,在《蛙》中显然已经退回到一个落点。
 
谈莫言小说,仍须从形式说起,多视角/人称叙事已是他的拿手好戏乃至家常便饭。而在《蛙》的叙述里,视角似乎少了很多,仅剩一个“我”,但这“我”亦有两个写作主体:一个是记叙姑姑等一长串历史事件的“我”,学名万足,乳名小跑,是小说主角姑姑万心的侄子;另一个是给杉谷义人写信的“我”,著名作家,笔名蝌蚪。
 
这两个“我”从剧情上是同一人,而在叙述上却因年龄的不同,而成为两个不同的心理活动者。万小跑和姑姑万心的故事从50年代开始直到2008年,长达半个世纪。而蝌蚪写这个故事,从给杉谷义人的第一封信的时间“二〇〇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到最后一封信的时间“二〇〇九年六月三日”,持续七年多。这也就是说,蝌蚪用七年的时间讲述了一个五十年的故事。
 
最后讲到万小跑2008年出生的小儿子,就是蝌蚪写第四封信的时间。万小跑的故事进行速度是比蝌蚪快的,就好像是万小跑不停往前跑,不断接近蝌蚪,赶上蝌蚪,在第五部的九幕话剧《蛙》里面和蝌蚪合二为一了。蝌蚪讲故事实际上只讲了四部,第五部是万小跑和蝌蚪共同的故事。而蝌蚪作为被叙述者,也只在第五部里出现。
 
前四部的作者都是蝌蚪,只有第五部的作者不是蝌蚪,是莫言。
 
在这种记叙时间向自己所处时间不断贴近的过程里,有些值得注意的变化。有人批评莫言在作品中对待历史态度暧昧,我觉得这个质疑是值得思考的,而它的答案往往因为读者的固定阅读模式而看不清晰——在我看来,实际上并非“暧昧”。而在《蛙》这部作品中,我们或许可以从万小跑和蝌蚪的时间赛跑里,窥得一点“莫言式反思是什么样的态度”的答案。
 
下面是小说五个部分中,万小跑所经历的历史时间、历史背景、故事梗概以及蝌蚪完成这一部分的时间。蝌蚪完作时间是按每部分前给杉谷义人的信件落款时间来算的。
 
让我们感受一下这部小说双重叙事中的时间流动。括号里标有页码可供查询。
 
---------------------------------------------------
 
第一部分 历史时间:约1953-1966
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反右派斗争,三年饥荒,第一波计划生育,文革开始。
故事梗概:姑姑万心成为妇产医生(1953年新法接生p11),和王小倜谈恋爱,王小倜叛逃(1960下p36),地瓜小孩(1962年p52),第一波计划生育“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1965年底p57),给王脚结扎,批斗县委书记杨林(文革初p65)
其余延伸:上溯至中日战争时日军司令杉谷驻守平度城绑架大爷爷妻女,下追至九十年代侄子象群被招飞,王脚王胆王肝肖下唇袁脸袁腮陈鼻秦河黄秋雅小狮子等主角出场。
完作时间:2002年3月21日
写作时长:一个月(蝌蚪大年初一接待杉谷义人p3,即2002年2月12日,写作是从送走杉谷义人后开始的)
万小跑与蝌蚪的时间差:从49年减到36年,讲了十三年的故事
 
第二部分 历史时间:约1979-1982
历史背景: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下海经商,一胎化计划生育推行(1980起)
故事梗概:万小跑与王仁美结婚(1979年7月7日p81),生女,郝大手(p92),王肝单恋小狮子(p101),姑姑头被张拳打破,张拳老婆跳河(p114),王仁美怀二胎,姑姑搜王仁美(p128),王仁美进手术室人流大出血死了,姑姑被岳母戳了一剪刀(p147)
完作时间:2003年7月
距离上次完作:一年四个月
万小跑与蝌蚪的时间差:从24年减到21年,讲了三年的故事
 
第三部分 历史时间:约1982-1983,一年内
历史背景:一胎化计划生育强力推行
故事梗概:姑姑率领计生委搜寻王胆,“我”和小狮子结婚(“从1970年王肝写给小狮子第一封情书,到现在已经整整十二年”可知约为1982年p160),姑姑在河上追堵王胆,最后帮王胆生下早产儿,王胆大出血而死
完作时间:2004年元旦
距离上次完作:五个月
万小跑与蝌蚪的时间差:此章基本叙述了21年前的事件,讲了一年的故事
 
第四部分 历史时间:2005-2008
历史背景:旅游业盛行、代孕行业兴起
故事梗概:万小跑和小狮子搬回高密(2005年“我们退休后搬回高密居住,不觉已经三年”p185),袁腮开办牛蛙公司,小狮子想生孩子,姑姑与郝大手结婚(1999年p190),王肝给秦河卖泥娃娃,陈鼻疯了,腿被撞断后乞讨,陈眉代孕婴死后疯了,小狮子怀孕生产(2008)
其他延伸:上溯至九十年代姑姑害怕青蛙及与郝大手结婚的缘由,陈耳陈眉遇火灾一死一毁容,肖夏春改革开放后节节高升。
完作时间:2008年10月
写作时长:一年多(p186)
距离上次完作:四年十个月
万小跑与蝌蚪的时间差:从三年前讲到当下,至结尾已讲完,历史时间和完作时间重合
 
第五部分 历史时间:2008年年底,两个月内
九幕话剧《蛙》故事梗概:
第一幕 陈眉到中美合资家宝妇婴医院门口讨要孩子
第二幕 姑姑、郝大手、秦河三人对白
第三幕 陈眉报案
第四幕 蝌蚪拿剧本给姑姑看
第五幕 黑衣人欲带走陈眉被陈鼻拦下
第六幕 蝌蚪儿子满月,陈鼻闹场,陈眉抢走孩子
第七幕 众人追逐陈眉
第八幕 高梦九审案(借戏剧模式)
第九幕 蝌蚪和姑姑对白
完作时间:2009年6月3日
写作时长:五天(p289)
距离上次完作:八个月
万小跑与蝌蚪的时间差:这是万小跑和蝌蚪一起演出的故事,时长一个月
 
---------------------------------------------------
 
其实讲到第三部时,万小跑的故事就有收尾的意味了。第四部讲的是第三部二十年后的故事,是蝌蚪夫妇回乡后的故事,那时蝌蚪已经功成名就了。
 
万小跑的故事,按节奏上其实就三个主要段落:姑姑和王小倜、王仁美产死、王胆产死。
蝌蚪的故事,也就是第四部,就两个段落:陈眉生产,小狮子生产。
 
我这么简化的意图不是说莫言写故事就这么点躯干,正如有学者指出,莫言写作时往往有个局部的膨大区,会在局部“为作而作”,把局部写得淋漓尽致,极大扩充部分的丰富性。这是莫言颠覆一般小说逻辑的地方。
 
阅读这部小说,需要注意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书信体的形式,其实已经表示了每一部分都是倒叙,都是蝌蚪在全知视角下的回溯。每个部分开头的信件内容,完成时间都晚于之后的故事内容,却被放在故事之前。读者实际上是站在杉谷义人的角度去阅读小说。而杉谷义人写给蝌蚪的回信被隐藏了,因此这个互动性空间留给了读者。
 
因此读者便进入了和蝌蚪的对话中,如蝌蚪的友人一样,体察蝌蚪的情绪变化,一起观察这段历史。莫言把看到的历史放在万小跑的故事上,而他的反思则由蝌蚪与杉谷义人共同完成,而所谓杉谷义人,却是读者在这部小说里的座位。在前四部中,读者和蝌蚪是同一个层面的对话。
 
下面梳理一下这五封信里带来的信息。
 
第一封信,根据蝌蚪的意思,因为杉谷义人想要知道姑姑的故事(读者也很想知道),所以蝌蚪便写了第一部。并且蝌蚪一开始就说,想要写一部话剧,不过先“信笔涂鸦,写到哪里算哪里,能写多长就写多长吧”。因此,可以说,小说的前四部,都是话剧《蛙》的素材积累,都是话剧的草稿。
 
在第一封信里,蝌蚪对杉谷义人十分尊敬,这尊敬基于杉谷义人
 
第二封信,蝌蚪得知杉谷义人的父亲就是杉谷司令,十分感慨,“您勇敢地把父辈的罪恶扛在自己身上,并愿意以自己的努力来赎父辈的罪”,这里明确提出了“赎罪”的概念,“如果人人都能清醒地反省历史、反省自我,人类就可以避免许许多多的愚蠢行为”,可以说,这里表达了蝌蚪对他记叙的第一部里那些历史事件(见本文上面梳理过的历史背景)的态度:“愚蠢行为”。
 
第三封信,杉谷义人读过了王仁美的死,“您说读到王仁美去世时流了眼泪,我写她去世时也是热泪盈眶”,这大概也是任何现代人读完前两部的感受,读者会发自内心对计划生育产生反感和愤怒,但同时也对姑姑身不由己却一往无前的立场感到困惑和迷茫。
 
蝌蚪继续写到:“我不抱怨姑姑,我觉得她没有错,尽管她老人家近年来经常忏悔,说自己手上沾着鲜血。尽管但那是历史,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于控制了人口暴增的局面。实事求是地说,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是为全人类作出贡献。毕竟,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地球上的资源就这么一点点,耗费了不可再生。从这点来说,西方人对中国计划生育的批评,是有失公允的。”
 
蝌蚪对姑姑的过往表示了一种大爱式的宽容和理解,过去的都过去了,这是2004年归乡前对自己的宽慰,然而蝌蚪又讲到故乡的改变:“这种即将到来的变化,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无法做出判断。”
 
这封信很有意思,蝌蚪已经对自己和姑姑在历史中的作为都表示谅解,并且期待回到故乡生活,然而之后又如何呢?
 
第四封信,蝌蚪对自己回乡三年的感受:“其间虽有一些小曲折,但最终却有了大惊喜。”这惊喜是什么呢?当然是小儿子的出生。另一方面,蝌蚪在这封信里第一次提出自己的赎罪:“而我,确实是想用这种向您诉说的方式,忏悔自己犯下的罪,并希望能找到一种减轻罪过的方法。”
 
蝌蚪提到,二十多年前他认为写作是“为自己写作”;十多年前认为写作“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方,要写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而现在,蝌蚪认为“还应该写人生中最尴尬的事,写人生中最狼狈的境地”,而赎罪还不够,“我还应该为那些被我伤害过的人写作,并且,也为那些伤害过我的人写作。”二十多年前,是小说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发生的时间,十多年前,是蝌蚪离开故乡到北京生活的时间。我们可以推测,二十多年前,蝌蚪意气风发开始写作时,当然是为了自己写作;十多年前,经历了妻子的死和王胆的死,蝌蚪对王仁美的死和迎娶王肝暗恋十多年的小狮子这些事,始终是内疚的,因此亦有了要写“心中最痛最不堪回首”的启发。
 
我们继续推测,在上一封信里,蝌蚪还满怀宽容地原谅了姑姑,这前提是他认为姑姑的确也有一定责任,但是尚未提及自己的责任。而在这一封信里,蝌蚪把赎罪的责任转向自己,并且提出“最尴尬狼狈的境地”。“最尴尬狼狈的境地”是什么呢?是这三年发生的事情,是陈眉怀上了他的孩子。是姑姑和小狮子救下的小生命,长这么大却是为了怀上他的子嗣。自己眼皮子下出生长大的晚辈怀上了自己的孩子,这是蝌蚪没办法接受的,却是小狮子和陈眉都一心追求的。
 
第五封信,蝌蚪写完了剧本,并这样对杉谷义人感叹:“先生,我原本以为,写作可以成为一种赎罪的方式,但剧本完成后,心中的负罪感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沉重。”并且蝌蚪继续在信里写到,他感到王仁美母子的死,罪魁祸首是他自己。“我把陈眉所生的孩子想象为那个夭折婴儿的投胎转世,不过是自我安慰。”——在上一部的结尾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我安慰自己,这个孩子其实就是那个孩子,他晚来了二十多年,但毕竟是来了。”这说的是小狮子腹中的孩子(p277)。
 
为什么蝌蚪写完了剧本,却觉得再也无法以这样的理由安慰自己?虽然从读者的角度,看到这部小说的最后,也就是剧本《蛙》的最后,似乎是振奋人心的,“奶水旺盛,犹如喷泉”,然而我们很可能忽略了第五封信是在完成这个剧本之后的感想。陈鼻、陈眉的遭遇,让蝌蚪无法介怀。在这封信的末尾,蝌蚪提出这样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沾到手上的血,是不是永远也洗不净呢?被罪感纠缠的灵魂,是不是永远也得不到解脱呢?先生,我期待着您的回答。”
 
第五封信是整部小说真正结束的最后时间,杉谷义人的回答读者无论如何是看不到了。所以这个问题,是留给读者的。
 
---------------------------------------------------
 
蝌蚪叙述万小跑的故事时,还算是较为全知的叙述者,延续了莫言以往极有张力的叙述风格,并且在几个小情节上使用了民谣和故事穿插的双重线索,这是我们在《生死疲劳》《檀香刑》里司空见惯的,然而这点技巧在本书中就退居为点缀了。
 
值得思考的,是蝌蚪这个角色,莫言去写这个人时,则是完全的限制叙述。读者只能从杉谷义人的角度去看蝌蚪。所以我们在开始看不到蝌蚪的全部,直到万小跑和姑姑的故事结束,看到蝌蚪的最后一封信,才能知道完整的故事。好比是你听一个人去讲故事,开始你听他讲,以为他把故事已经烂熟于心了,所以态度一开始就挑明了,但谁知不是这样,他讲着讲着,自己沉浸进去,边讲边叹,不断推翻以前的一些观点,这个时候,你就发现这个人心里已经经历了一段路程。蝌蚪就是你面前的这个人。
 
所以可以这么总结,小说《蛙》有三条路给读者走,好像是角色扮演游戏,一条是姑姑万心之路,一条是万小跑之路,一条是蝌蚪之路。万小跑评论姑姑,蝌蚪既评论姑姑又评论万小跑。我不认同这种模式是套娃,一个套一个;我觉得这三条路是并立的,而且也不是你只能选一个,实际上每个读者都把三条路走完了。
 
这个故事也有三个结局,姑姑晚年和姑父一起捏泥娃娃赎罪,万小跑生了小儿子很开心,蝌蚪则陷入罪感的纠缠之中。姑姑捏泥娃娃,是一种表层的赎罪,一个泥娃娃代表一个夭折的孩子,她做一个娃娃,就是把那个本来应该出世的娃娃重新带回到这个世界上:“姑奶奶毁掉的两千八百个孩子里,就缺你了,你来了,就齐了。”(p278)这是以一偿一的补偿。
 
而万小跑,是一个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的流产手术中死去的产妇的亲属;小狮子,是一个在计划生育政策下为别人做过多次流产手术却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的医护人员。这两个人在年过半百时怀上了孩子,可以说是互相的补偿。同时,在万小跑看来,也是对过世的王仁美和在世的女儿的补偿,他把一个因他迟到的家庭成员带来了。这是加害者与受害者的互相补偿。
 
然而以一偿一的补偿,终究是虚幻的,死去的孩子没法再活过来。泥娃娃纵有通天神力,也没法代表那些死去的孩子(文中大肆渲染郝大手泥娃娃之神,似乎也隐藏了这个心愿以及许愿者的罪感)。而万小跑和小狮子这样的自我安慰,却让其他无辜的人付出了代价,让一个把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的毁容女子发了疯。正是意识到这些,蝌蚪才痛彻地感受到,这种罪,也许永远无法赎还干净:要么做虚空的幻想,要么拉着别人一起付出代价。
 
国家的政策总有它一时的道理,而罪感却是人心自发的。每一项国家政策都有从上往下一个个的活人去执行,那些人自己心里如何去想的呢?在当时,姑姑们只是把自己看做国家机器,看做执行一项维护人民利益的神圣任务的军人,姑姑不考虑自己,姑姑忘我地投入到这项工作里,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然而一切成为历史之后,在姑姑自己的人生里,这些工作却成了无法抹消的罪感,萦绕在她的内心。作为加害者,她觉得自己有罪。而在王小倜事件和文革中,姑姑又何尝不是受害者?
 
而在万小跑眼里,他没有姑姑那样果决勇敢,也不如姑姑那样忠心不二,他在王仁美生子这件事上左右徘徊,既留恋军队的好待遇好前途,又盼望生个儿子继承子嗣。国家政策让他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一个单项选择,他选择了听从国家。当时他对此认知并不清楚,只觉得自己对不起岳父岳母,然而时间一过,也累积了深深的罪感。作为受害者,他也觉得自己有罪。在王仁美这件事里,万小跑发觉自己又何尝不是加害者?
 
而在蝌蚪这里,罪感更是一个无解的答案了。姑姑和万小跑赎罪的举动实际上都是烟花泡影。对历史负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蝌蚪,对此无能为力。
 
历史对人民犯罪,其实还原到具体,是人民对人民犯罪。加害的主体是人民,受害的主体也是人民,深受罪感折磨的还是人民。这人民是同一个人。每个人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而那些有良知的人,成为了负着罪感的人。
 
这是历史对人民的愚弄,人民为它承受了代价——人民为自己创造出的历史承受了代价。
 
莫言作为一个承担着良知和责任心的知识分子,也为此写出了他自己承担的代价。这就是莫言式反思在《蛙》中关照的对象:个体的人,如何面对历史波涛席卷后的残骸?是逃避和遗忘(像许多人和官方的宣传正在做的那样),还是诚实地面对人内心的苦楚与罪感?莫言选择了后者。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陌知(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830583/
 

凡本站注明“本站”或“投稿”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本站或投稿人,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站已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某某站”并附上链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噼哩噗噜 关键词: 2018年 阅读 10月 人丁兴旺 多子 多福 介于 莫言

网友评论

随机推荐

图文聚集

热门排行

最新文章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