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读书汇 >

 
2019年8月30日至2019年9月25日,阅读。



荣格说:“两种性格的碰撞就如同两种化学试剂的接触;无论发生了任何变化,两者都逃不开。”
 
在日常交际当中,我们时不时地总会提起一个词,叫做“口才”。不得不承认,对于那些能够出口成章、张开成文的人实在是令人羡慕。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沉默寡言的人。假如你正巧是一位外向性格的人,又很不巧地喜欢上了一位内向性格的人,这时你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常说,凡事都要学会包容。其实,即便你是遇上了一个不善言辞的内向者,假如你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她,她还是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优点的。
 
接下来介绍这本书叫做《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发挥你的本来的优势》,作者苏珊·凯恩在本书中,以大量实例探讨内向和外向者,在不同文化、家庭、学业、以及职场当中的表现。
 
并且,教导内向者如何重拾自信,遵从自己的本性,将独特的性格化为优势。
 
下面请跟随着我打开这本书一探究竟吧,说不定你从此就能够凭借着自己的优势,创造出另一片天地呢。
 
1、如何跟不同于自己的性格的人沟通
 
在日常生活中,你和他人的关系好不好,除了彼此在情面上的客套之外,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彼此的日常接触中能够感受得出来。
 
从直观感受上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身体接触;另一个是语言表达。
 
比如说:在聚会当中的朋友之间,离你最近的那位朋友,通常与你关系是最熟悉的,也是跟你关系最好的。
 
而彼此之间说话的语气也是由关系的亲密程度决定的。在彼此聊天的过程中,彼此会感受到对方的兴奋点,也会互相欣赏。
 
在本书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案例:格雷格和埃米莉是一对性格正好相反的夫妻。格雷格活力十足,十分爱笑,而埃米莉她成熟稳重、优雅而温柔。
 
他们相遇之前,格雷格的女朋友大多都是外向的,他虽然很享受这样的异性带给他那样的关系,但在雷格雷心目中,却是从来不了解过她们。
 
当他谈起埃米莉时,雷格雷却表现出了一种敬畏感,感觉她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而埃米莉最珍视的便是雷格雷的热情洋溢的天性。
 
就这样五年时间过去了,彼此时常会为了一些社交圈的不同产生了矛盾。雷格雷是一位音乐爱好者,每周五会定时与朋友聚在一起。
 
而埃米莉对这种一周一聚感到害怕与厌恶,因为工作的原因,每天回到家里她再也不想搞什么聚会;比起聚会而言,她更喜欢的是能够和雷格雷一起安静地看一部电影。
 
而这因彼此的性格上的不同,产生的矛盾似乎无可调和的差异。后来,埃米莉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等她到妹妹家里之后,雷格雷再来办他的聚会。
 
其实认识埃米莉的人也都很喜欢她,都喜欢跟她在一起。可是为什么埃米莉总是想逃避呢?
 
作者认为:那些把亲密关系看得很重的人不一定会是“喧闹、外向、喜欢聚会的外向者”。相反,外向者并不一定会从他们的社交行为中寻求亲密关系。
 
外向者通常需要他人以座谈会的形式来填补他们对于社交影响的需要,就像一个将军需要士兵来填补他领导的欲望一般。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会发现:对于内向者而言,她下班之后,更需要的是有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自我恢复。
 
而对外向者而言,他们会认为,所谓的放松就是能够出去跟朋友进行互动、尽情的玩耍;他们并不理解内向者对社交过激也是一种消耗。
 
所以除了学会互动包容以外,最好能互不干涉彼此之间的自由空间,总之,你别说我不合群,我也不说你不顾家。
 
2、内向者在工作上的优势
 
在《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记录片中,讲述了比尔盖茨成功的背后,他的父母的故事。
 
其中还讲述了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个内向的孩子,他总是一个人呆着他的房间里面思考。
 
也许叛逆是每个孩子的天性,青少年期的比尔·盖茨也不例外。
 
那段时间,他总是喜欢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思考,每次吃饭的时间,在他的座位上总是见不到人。
 
为了能让他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妈妈也做过不少努力,还带他咨询了心理医生。然而,比尔盖茨之所以可以成功,是离不开他的妈妈对他的教育和培养。
 
而在本书作者看来,内向者之所以有优势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放在自己的节奏,并且有目的地去专研这件事情。
 
相反,对于外向者而言,他们的优势是能够通过自身对外在气氛的把控,让自己的自信得以提升,领导力更强。
 
他们说话时经常不加思索就脱口而出,他们更喜欢诉说而不是倾听,当有语塞的情况出现,往往会让人认为他们说话不经过大脑。不过他们能够通过幽默风趣的方式缓解尴尬,而唯独无法面对孤独。
 
3、如何克服社交恐惧
 
对于内向者而言,第一次邂逅都是高风险的博弈,在交往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表现得外向一些。
 
对于外向者而言,他们的特质具有生机勃勃、乐观、精力无比充沛,以及过分自信等特征。这种性格被视为商业中的资本,尤其是在营销方面。
 
我们总认为让自己变得外向些,不仅能让我们更加成功,还会让我们出类拔萃。但事实上,把领导力跟超外向划等号,这是不对的。
 
作者在哈佛商学院做过调研时得知,学校为了激励学生成为学习小组的发言者,学校会举办现场的信息会议。
 
比如说:①在讨论的过程中,即便你有35%的确定性,也要用100%的肯定的语气表现出来。
 
②如果你一个人准备这门课程,那你就错了,哈佛商学院永远没有让你一个人单独完成任务。
 
③不要苦思冥想那些所谓的完美答案。你最好走出自己的世界并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永远不要让那些想法和观点只停留在你的脑子里。
 
在这里仿佛每个人都很清楚,做一个外向者有多么重要,而做一个内向者会有多么糟糕。因而人们都在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外向者,不管那样做自己到底舒不舒服。
 
事实证明:在一个群体当中,一个人说的话越多,小组成员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这个人身上。
 
这说意味着多说话的人会随着会议的进行,而在小组当中变得越来越有份量。
 
写在最后
 
不论你是内向或者外向,各有各的优势与劣势,本书中还有很多通过科学的方法,让我们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如果你也对此有兴趣,这本书会是你一个不错的选择。

文章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543264/
作者:自由人 




一直认为读书是和作者对话,和自己对话的过程。印象里,小时候总是被妈妈催着别老在家里呆着,没事去找找你同学玩玩,据说小时候不哭不吵不闹很安静,和susan cain一样,不是典型高度应激神经系统的类型,邻居来了串门也不知道打招呼,接上遇到大人也会很羞涩的走过不打招呼。交朋友比较被动,小学经常一路一起上下学的同学拉起我手咱以后就是朋友了,心里感觉很不好意思,经常抢我姐的书看,历史,笑话,小说,好像自小就对文字有特别的感觉,只要给我一本书就能看得进去,无论是不是我爸带回来的《乡镇论坛》一类的偏政治宣传类的书,据说小学2年纪以前的作文写得也不错。10岁以前也一直很胆小,尿床,做噩梦,晚上只敢蒙头睡觉,不敢晚上去厕所出门,被港式鬼片吓得有心里阴影,小姑姑去世当晚一直没有睡着,不断想象自己身体被密闭于土壤之下,无法呼吸,虫子从身边爬过,窒息头疼。此外,内心的活动一直很活跃,会思考地球之外是银河系,银河系之外呢?会不会像鸡蛋一样被层层包裹,梦里会常看到自己在璀璨的宇宙星河里畅游,五彩斑斓,摆脱了肉体的躯壳,飘荡在更宽广的世界,也会梦到自己小学操场里如何可以穿墙而过,和身着银色服装的人穿越到墙内。
 
再总结下小学以前的自己,幼儿园就开始自己走路自己上学,貌似交友模式都比较被动,记忆力不错,对事情比较执着,学习一直是年纪第一,几乎没到过第二名,在小学毕业时班级评选上,三好学生,品德优秀生,卫生学生之类的都没有自己份,唯一得到的是”全班最称职的班干部“。在班级的文艺表演上,自己也没有被选择去参加,而是被派去了参加美食制作项目(谢谢老师这么早就发现我做饭的天赋。。。)
 
像susan cain经历的不承认自己内向性格,以华尔街律师来强制转换自己的努力一样,上了初中,没有被选上班长,心里的落差让自己明白在人际交往上的缺陷,而自己当时采取了讨好别人这样一种方式尝试去弥补,结果又落到了讨好型人格障碍,直接导致初中到高中这一阶段的心理问题。高中末尾谈了一段初恋,结果这段初恋持续到研究生第一年,种种人生的幼稚和心理问题放大了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也让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所加重,曾经在某年冬天的几周内情绪低落一直想哭并且活着无趣的感觉,几年间也开始封闭自己。
 
Quiet让我认识到,好的,内向就内向吧,内向的领导更能领导具有活动,个体创造性的团体,内向的领导倾听能力更强,两只耳朵都用来倾听,而不是外向领导的左耳进右耳出。内向的艺术家,工程师,科学家,领导者在整个生物进化中有着存在的意义,思考的更全面,做事更稳健,在08年的金融大震荡中更能保护自己的投资财产和理性的认识资产风险。说起来,自己小时候就隐约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品德教育里谈到的团队协作隐隐在我心里敲了一个小裂缝,我从小就一直是一个人做一件啊,怎么让来团队协作,如何沟通,工作以后面对此类问题怎么办,然而这些想法只停留在心里世界,从没有和别人进行过沟通和交流。Susan 也提到了团队协作,头脑风暴,开放式办公环境所带来的评价式的压力,孤独才是创造性工作所必需的环境,如果没有沃兹尼亚克的孤独时间,也米有Apple的伟大产品,最近在读《Tesla》的传记,Tesla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发明家必须要拥抱孤独,爱情只会占据自己工作时间,让自己心不在焉,卡夫卡在写作时无法接受妻子在旁边,要生产伟大的作品,我们势必是孤独的,时间是自己的,无需将自己的精力同时分给别的事件和人物,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妻子,抛弃日常生活,到小岛上去创造自己的美,创造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孤独和内向是相辅相成的。
 
《幸福的方法》里提到了心流Flow,追求事物过程而不是目标中全身心沉浸其中带来的幸福感,在本书中也有介绍,Susan就亲自拜访了Flow思想的学者,说来心流应该是内向型人格特有的人生美好吧。
 
Susan最后提到了现代教育中对内向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硅谷教父保罗格雷哈姆《黑客与画家》一书中提到的书呆子的复仇章节,虽然书呆子在学校里没有不像橄榄球队员和啦啦队员受欢迎,而且还经常收到不正常的凌辱,电影里”八月的天空“也有类似的情节,书呆子在外向型的文化主流中不被重视,而进入到工作环境中,”书呆子“具有的知识优势,思考深度,逻辑思维习惯对是对年轻时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的最好反击,正是他们默默的改变了这个世界。
 
书中提到的个人核心技能理论也为内向着融入外向文化主导的文化中提了建议,要主动的去了解自己的兴趣点,小时候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什么,什么事情让自己嫉妒,这样才能在使用个人核心技能理论去扮演外向型人格时更好的应对自如。另外书中也提到,我们的性情都是在先天基础上,像橡皮筋狗一样,有一定的延伸程度的。
 
总的来说,还是坚定了自己坚持自己内向性格的道路,根据情况采用个人核心技能理论来外向的想法,通过反思过去,看看现在,也让自己更好的认清了自己。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036013/
作者:freetstar(来自豆瓣)

凡本站注明“本站”或“投稿”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本站或投稿人,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站已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某某站”并附上链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噼哩噗噜 关键词: 天生 8月 2019年 我材 有用

网友评论

随机推荐

图文聚集

热门排行

最新文章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