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读书汇 >

 
2019年12月16日至2019年12月24日,阅读。


 
写在前面... ...
这篇关于小说修辞的评论是之前笔者的一篇分析作业,语言可能比较生硬,多多包涵。
 
《金陵十三钗》是一篇记述南京大屠杀期间几个女学生和十四个妓女之间由互相排斥到相互依存的小说,内容详尽,描写真实,情感丰富。
 
小说是以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描绘了在惨绝人寰的战争之下,两个外国神父、十几个教会的女学生、十四个躲避战火而来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国军人和年轻的伤兵,在天主教堂展示出的那种不计个人生死以保全同胞的悲壮经历。这种描绘渺小的个体在大环境中的痛苦生活的故事情节,经过严歌苓的润色,展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情感诉求与人格魅力。
 
下面,笔者将从文中的词语和辞格角度对小说的第一章进行分析。因为第一章交代了小说的整体背景,也是小说所有主人公出场的核心章节,从第一章中各个角色的交汇言语中,能够最直观的感受到整篇小说的情感基调,尤其是人物描写非常细致,能让读者对人物形象产生最直观的认识。
 
一、词语
 
本章小说因为涉及到主要人物的出场,所以描写手法以及用词都十分形象细腻,各种手法运用得自如流畅,尤其以词语的运用为代表。
 
文中大量使用了“不恰当搭配”,但是读起来却并不觉不妥。例如“十三岁的孟书娟顺着阁楼口端的木梯子‘嘎吱嘎吱’地下来。”“‘嘎吱嘎吱’地下来”本来是状中偏正结构,“下来”这个动作应该由形容词来修饰,但是这里却用拟声词直接修饰,“嘎吱嘎吱”所拟的应该是脚踩在木梯子上的声音,却用来修饰“下来”这个动作,在语法上来说是错误搭配,但是放在文学作品中,应该可以算作形象、直观的一种动作描写,同时带给读者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体验。另外,还有一处的词语搭配给人感觉“欠妥当”。“一具具尸体被履带轧入地面,血肉之躯眨眼间被印刷在离乱之路上,在沥青地板上定了影。”这是一个战争场面的描写,一般来说,“印刷”这个词只会用在纸制品印刷这层意思上,但是在这里,却将被履带碾压的尸体表述成“印刷”在地面上,我们可以想象,经过印刷的东西本身就带有平面的意味,让人主观上产生出很薄的概念,这里的“印刷”增加了战争场面的惨烈之感,用在这里很恰当。
 
有的时候,文中还会有一些褒贬意义不明的词语出现,引发读者深思。例如,“然后她们确信自己耳朵无误,喊出与菜馆厨师、剃头匠一样字正腔圆的扬州话,确实是眼前凹眼凸鼻的洋和尚。”在我们中国人的审美来看,西方人深邃的眼窝以及高耸的鼻梁,一直被看作是美的代表。但是这里,在严歌苓的描写下,妓女们眼中的外国神父不仅不美,还好似变成了“凹眼凸鼻”似的“怪物”,既写出了妓女们对于神父的轻蔑,也写出了风尘女子们见识的短浅。
 
二、辞格
 
在《金陵十三钗》的第一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辞格就是比喻。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的手法,描绘每个人物的外表、性格特点,呈现出来的是一幅色彩丰富、引人深思的历史画卷。
 
我们所见的最常见的比喻就是以“A像B”这种形式呈现的修辞语句,但是如果能像作者一样,将简单常见的比喻形式写出不一样的风格,就要看本体和喻体的选取了。有时候,严歌苓所运用的比喻带有诙谐的意味。“一个女人坠楼一般坠入阿顾怀抱,差点儿把阿顾的短脖子彻底砸进胸膛。”这里的本体是女人从墙头上掉下来的一个动作,喻体是坠楼的动作,把女人从墙头上坠下来的动作比作坠楼,形象地说明女人掉下来的冲击力之大,以至于“差点儿把阿顾的短脖子彻底砸进胸膛。”还是这一部分,“趁这个空当,墙头上的女人们都像雨前田鸡一样纷纷起跳,落进院内……”这里就很明显了,本体是女人,喻体是雨前田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要有相似因素,才能相比,但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将南京婀娜的女人们想象成“雨前田鸡”,这个比喻似乎看起来不甚恰当。但是放在当时的情境下想一想,日军屠城后,女人们无处可去,只能翻墙进入美国大使馆保护下的教堂。面对随时有可能被日军发现的危险,以及两名神父的拒绝,她们无奈只能以保命为先,争相涌入教堂。仔细想想当时的场景,可不就是像田鸡一样落荒而逃的滑稽场景吗?所以这里的比喻是恰当的。还有一处描写女人的画面。“阿顾想从不死不活的女人胳膊里脱身,但女人缠劲很大,两条白胳膊简直就是巨形章鱼的须,越撕扯缠得越紧。”同样是一处很夸张的比喻,将女人白嫩修长的胳膊竟然比喻成章鱼须,但是恰恰是这种看似不恰当的比喻,作者传达出了这个女人,甚至是以这个女人为代表的妓女们野蛮粗陋的特点。所以说,严歌苓很多时候会利用夸张的比喻,通过选取差别甚远的本体和喻体,来表达人物特征和性格特点。
 
另外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辞格是借代,在《金陵十三钗》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她的脚落在《圣经》装订工场的地面上,感到黏湿刺骨的十二月包裹上来……”这里“黏湿刺骨的十二月”是一个定中偏正结构,黏湿刺骨用来修饰十二月。但是十二月并不是一个确指名词,所以“十二月”代指的是“寒风”这个概念,在这句话中,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写出了主人公孟书娟在那个时刻所感受到的寒风刺骨,一个词语可以表达出两个意思。另外还有一处“书娟走在湿冷的安静中,她的脚都认识从工场这头到那头的路。”这里用“脚”指代孟书娟本人,就是想表达书娟对这条路很熟悉,本来很简单的意思,也许用一句“书娟很熟悉这条路”简简单单地就把这层意思表明了,但是使用了借代以后,书娟的脚变得更有“灵性”,增添了文章地趣味性,很巧妙。还有一处我认为很有意味,值得回味。“另一个披狐皮披肩,下面旗袍一个纽扣也不扣,任一层层春、夏、秋、冬各色衣服乍泄出来。”读完这句话,我不禁产生了疑问:春夏秋冬是什么颜色?四季也有颜色?这部分的借代是严歌苓希望让读者自己想象那个场景。女人是感性的,她们的衣服更是随心所欲,正是因为她们特殊的身份,特殊的社会地位,作者不好去描写她们衣服的色彩样式,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春夏秋冬。总之,这是一种很绚烂的色彩。
 
还有一些夸张手法的使用,为这篇小说沉重的历史主题增添了一丝趣味。“她混沌未开的面孔下面,身体足斤足两,怎么推怎么弹回。”“足斤足两”、“弹回”这些词都不是描写豆蔻少女的词语,经过了夸张,更形象地写出了处于豆蔻年华的艺妓丰腴的身形,美中透着一丝滑稽,令人忍俊不禁。
 
除了描写上的特点,小说第一章还有很多地方使用了婉曲的修辞方法。一语双关,但表达隐晦,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比如,“她两腿被裆间塞的一块毛巾隔开了距离”。如果单看这句话是不能理解的,但是当你知道这句话是描写书娟月经初潮的情景,就更好理解了。还有一处我觉得很有画面感“于是孟书娟就看见了这个她终身难忘的背影。这是个被当作脸来保养的背影,也有着脸的表情和功用”,如果这句话只有前半句,我们想象不出名妓玉墨的背影到底有什么难忘之处,但是将这个背影描写成“当成脸来保养的背影”,就不难想象出,这是一个婀娜多姿,充满人情味而多情的背影。所以这句话用了婉曲的手法,隐晦地表现出玉墨身形唯美,是个“训练有素”的艺妓。
 
文中也有一些幽默的语言描写。比如,“他淡淡地回答法比:‘我知道你不同意。’然后他再次转身走去。他没说地话比说出的话更清楚:‘你不同意要紧吗?’”还有“你那嘴是该卫生卫生,请老爷教育还不如给你个卫生球吃吃。”这两处语言描写,是教父们和妓女们之间的对话,但是都有冷幽默,细细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西方人有西方人的幽默,妓女们有她们独特的打趣方式——下流话。
 
三、阅读感悟
 
《金陵十三钗》这篇小说,从叙事性来说,可能没有那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仅从描写上来看,《金陵十三钗》绝对可以算得上精品,因而在改编的电影中也有所体现。这篇小说可能没有让人荡气回肠的磅礴气派,但是却像一口细腻的舍不得咽下的茶,“时间大约是清晨五点多,或者更早些,至多四点半。”在我们细细品读这句话的时候,句意上只想表达时间,但是作者用三句似乎重复的语句来写时间。大约是,又好像不是,到底是不是呢?不确定。没有人知道确切的时间,同时也就像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一样,不知道是几点,把那种浑浑噩噩的意识状态传达给读者,平淡又不失意味。“她不是被突然哑了的炮声惊醒的;万炮齐暗其实也像万炮齐鸣一样恐怖。”前半句读完以后,我们很自然的就会被带领到一个思维定势上,“她不是被炮声惊醒的,她是被……”这是我们常人的思维,也有可能是被我们固化了的思维。但是语句的走向并不是这样。这就好像顺流而下的溪水,本应该顺着主流而下,中间却突然分支,让你发觉突然但是又很享受这种语义的转变。所以我说,严歌苓的小说有时候会让你舍不得读完。
 
《金陵十三钗》中所隐含的辞格远比我所分析的要多,严歌苓的这篇小说,胜就胜在即使在一个非常沉痛的历史大背景下,依然能够用笔尖描绘出一幅细腻平滑,不失韵味的画卷,画幅之中,有悲惨、有温暖、更有同病相怜。
 
不得不说,这部小说的总体构架是恢弘的,在民族大义之外有让读者感受到渺小的人性的光辉,我认为这是很值得借鉴的。修辞也是,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春夏秋冬。

作者:hyfxf(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133894/

凡本站注明“本站”或“投稿”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本站或投稿人,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站已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某某站”并附上链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噼哩噗噜 关键词: 阅读 16日 12月 24日 2019年 金陵十三钗 在前面

网友评论

随机推荐

图文聚集

热门排行

最新文章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