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读书汇 >

2022年4月27日至2022年5月31日,阅读。



我们可能在经历的现状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经历?
 
哇塞,这东西好便宜啊,买到就是赚到,买回去再说。
 
这东西丢了吧?唉,不对!留着那什么时候可以用,还是放着先。
 
这书买好久了,一直没时间看,不行,这周末我就看,还是花100多大洋买的呢!先放桌子上,提醒自己,对!不久之后又回到书架原来位置吸尘了。
 
要迟到啦,快快快!赶紧锁门走人。咦,我的钥匙哪里去了?我X,昨晚回来明明就放桌子上的啊?这一大堆东西,我上哪找去啊?啊啊啊,我要疯了!。
 
这周末再不搞卫生真是枉为人了!结果一到周末又出去玩了,回来想起这事。唉!今天太累了,还是明天再说吧,如果明天早下班一定搞。明天一定加班,你懂的。
 
相信刚刚那些场景很多人都不陌生,反正我自己是能对号入座不少。
 
对上面的现象,日本断舍离女王山下英子给出的解释是:物欲过剩+整理困难。
 
而她的《断舍离》一书恰好是引导大家如何通过收拾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从而过上舒适的生活。
这是英子的学生通过学习断舍离整理客厅前后对比。
这是山下英子家里按照“七成收纳原则”收拾后的衣柜。
 
断舍离女王成长记
 
山下英子50岁写出了风靡全球的《断舍离》一书。但很多人不知道,断舍离思想形成跟她青少年时期成长有很大关系。
 
山下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日本家庭,小时候父母关系很紧张,这让她很没有安全感。跟很多家庭一样,她家也是乱糟糟的,内在心理和外在环境双重影响,让她无法从家里获得足够的舒适感。
 
后来她考进了早稻田大学,少年的经历让她想办法探索自己和外在世界的相处之道。在这个时候,她接触了禅宗和瑜伽。
 
在高野山寺庙偶然的借宿经历令她非常震惊。她看到修行僧非常爱惜自己的生活必需品,把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他们那种舒畅和自在深深感染。
 
二十多岁时,从瑜伽里她学到了“断行,舍行,离行”的心诀。但在10年之后才慢慢认识到,原来这种方法能指导现实生活,后来又花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去不断实践和总结,最后在50岁时,写成了今天这本大家熟知的《断舍离》。
 
作为一个普通人,现在的我们跟年轻的英子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对于生活,我们习惯用加法,不停地增加数字,让我们深感疲惫。即便学会了速算,长年累月也要耗费很多精力和能量。
 
而断舍离传递的是生活减法的内在哲学,让我们在物质过剩的世界,舍弃不必要的需求,去维持生活与心灵这个等式两边的清爽和平衡。
 
希望通过《断舍离》这本书,能帮你找到斩断生活这团乱麻的屠龙宝刀。
 
1、断舍离背后的行为机制是什么?
 
我们先来聊聊断舍离的收拾跟普通打扫两者的区别。
 
扫意味着你要跨越三重大山:使命感、责任感、愧疚感。“我今天一定要打扫好屋子”这句话背后能联想到的画面是:油渍斑斑的厨房,塞满衣服和柜子,无处落脚的客厅。
 
对于乱糟糟的房子,每次你打扫时,除了悔恨鄙视过去那个生活乱糟糟的自己。又恨不得在头上绑个红领巾,欢唱着走进社会主义新时代,跟旧的自己say goodbye。
 
而断舍离则被定义为不收拾的收拾法门。收拾=筛选。
 
打扫,可能只是把东西摆放整齐,换个地方放。
 
收拾,是只筛选保留与当下自己相关的物品,其他通通舍弃。
 
两个关键词:自己和当下——分别从关系轴和时间轴考虑。
 
有句话大家肯定都听过,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宝贝。从物品的角度看,当然每样东西都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习惯现在用不着就先屯起来以后用。关注点是“物品”和“未来也许能用上”。
 
而在断舍离中,关注从自己出发,从现在出发。对用不上不必要的物品,坚决舍弃。
 
到处塞满物品跟简单干净的家相比,你选哪个?
 
 
 
经过“舍”的练习,使得房子里的每样东西都经过严格面试和考核,有自己的专属位置。整个空间自然会散发出神清气爽的舒适感围绕你。
 
为此,你也必定会怀着极美好的心情维持这种状态。再也不会因为打扫搞得像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悲壮。
 
而且人趋利避害怕麻烦的本性,会让你在物品准入机制方面更加严格,以花更少时间维持这种舒适的状态。
 
由此,你也从“舍”的练习一举突破到“断”的层次。
 
而两者的循环作用,最终让你内心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内心自由的状态。
 
这也是整个断舍离的作用机制。
 
 
 
自此也明白了作者说的: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
 
理清了这种机制,对后面断舍离的实践也就更加清晰了。
 
2、算算自己被侵占的空间和能量有多少
 
我们先来简单算一笔账。
 
幻想此刻你站在房间中央,目光所及之处,清点一下哪些物品是平均一个月用不到5次的。把他们的购买价格加起来看是多少钱。像玩具、健身器材,书,餐具等。
 
接着再算一下,打扫、整理和找东西一般会耗费你多少时间。
 
最后再回想一下,最近一次处理这些情况,给你带来多少不开心。
 
怎么样?算完价钱和时间能量损耗,你的心会不会痛?
 
我们唯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己的时间。
 
而这些东西值得你花时间精力去打扫收拾吗?
 
确定算清楚了这笔账,那么断舍离才算真正开始了。因为把房子从仓库变成家的过程,需要慢慢实践。
 
以下是断舍离的不同层次,大家也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处于哪个阶段。
 
我刚刚迈进中级阶段。任重道远!
 
 
上图的初级层次,肯定是挣扎和纠结的阶段。
 
“这是好朋友送的,那个是好不容易才弄回来的”。但只要你坚持“只适当保留当下必不可少的物品这个标准执行”。慢慢地,你会越来越熟练。
 
然后做到快准狠。甚至从舍弃不必要东西这件事中获得快感。
 
不过在开始之前,我们探讨一下为什么知道自己需要收拾,却没办法行动。
 
3、为什么我们很难开始行动?
 
总结一下,对于没办法立刻展开收拾的人,大致分三类。
 
逃避现实型:特点是忙。有时真忙,有时假装很忙。家里乱糟糟的,经常使用“眼不见心不烦的招式”,干脆就不怎么待在家里,始终用忙来逃避打扫。
 
执着过去型:特点是怀旧。留着很多旧东西:照片、相册、奖状、纪念品等等。在这些旧东西里流连忘返,其实可能也是有点逃避现实的意思。
 
担忧未来型:特点是杞人忧天。把东西都屯着。就怕哪天闹饥荒,地主家也没了余粮,然后自己还能有干粮。
 
大家看看自己都属于哪个类型的,我以前属于第二跟第三种的复合型。
 
山下英子认为:有很多人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但还是没办法开始收拾,还振振有词,“我就是没办法扔东西的那种人”。
 
但我认为大多数人应该并不是,因为普通老百姓都是梦想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大众的普遍追求。
 
只要看到《断舍离》这本书,都有动力开始去收拾自己的断舍离之旅。
 
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
 
现在定义一下什么是要扔掉的东西呢?
 
1.不常用的东西
2.虽然在用但不在乎的东西
3.充满回忆但应舍弃的东西(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可以另作讨论)
 
物品也遵循二八法则。八成物品都处在过去和未来时间轴的东西,只有不到两成才是当下跟自己发生关系的。
 

 
小时候的玩具,毕业的留言册,大学时的火车票,电影票根。或者说带着对八块腹肌美好憧憬买回来却没有用过几次的仰卧起坐板,怀着对美好食物的向往却没煲过几次汤的养生壶。静静躺在包包里的健身卡。一直准备要扔的旧衣服,总是没工夫收拾要送人的小孩衣服和玩具,除了铃铛不响哪都响的自行车。总以为要看却一直躺在微信收藏夹的深度好文。
 
这些物品的时间轴要么聚焦过去,要么放眼未来。
 
而且这些物品会散发巨大的能量折磨你,让你对自己失去信任。看到它,你会下意识提醒“怎么这么懒啊?不是说好明天扔的吗”,“这些全都没用,又白花钱了”,“什么时候才能养成定期打扫的习惯啊”?
 
其实这样还好,意味着还想改进。最怕就是经常给自己找借口,久而久之,认同或妥协了这种状态。“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以后找个男/女朋友让Ta帮忙收拾就行啦”,“你看我多忙哪有时间整理啊?”,“乱就乱呗,我就是这样的人,有什么办法”,“其实大家都差不多,隔壁老王家比我这还脏还乱呢”。
 
最后全是彻底放弃治疗了。
 
对此有什么好办法呢?
 
英子给我们提供的方法是:可以将物品看做有生命的东西,做出承诺,然后把收拾变成一种信任加分的游戏。
 
从小的地方入手。比如今天就把很久不看的书邮寄给朋友,把不穿的旧衣服整理打包好放去楼下的回收箱,把有价值的东西挂到转转和咸鱼上卖掉。
 
每做成一件事,就给自己加一次分。
 
用正向的能量引导自己:打扫看得见的房子,改变看不见的内心世界。
 
结论就是:不爱收拾的人有以上三种,我们要认清自己做出改变。我们八成以上物品都存在于过去或者未来时间轴上,而且散发强大负能量。我们应该立刻行动收拾处理这些东西,这样才能重新获得对自我的信任。
 
4、如何培养大脑断舍离的思维习惯?
 
在真正动手之前,我们要先学习如何用好的思维方式替换掉不正确旧习惯。
 
也就是说,学习断舍离,从整理大脑开始,从以下7个点开始。
 
1、对往后接触的每样东西问一句“我现在要不要用?”替代“这东西能不能用”的想法。
 
这是最简单,一旦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那么就扔掉或者赠送转让。
 
2、像对待人际关系一样看待物品,珍惜曾经拥有,不刻意天长地久。
 
人际关系很多时候都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不常联系渐渐就会疏远,没有人能长期跟很多人保持深入的关系。
 
物品也类似,不过物品不常使用并不会自动消失,而是堆在家里。这个要我们自行判断~舍弃还是转赠。
 
所以,如果更难的人际关系取舍我们都能理解,那么对物品的舍弃,也就更容易做到了。
 
3、断舍离的必要先决步骤是筛选!
 
断舍离的扫除分三个先后步骤:先收拾筛选,然后谈得上整理和打扫。
 
可能很多人以为断舍离就是物品科学收纳法,其实不是。山下英子也说自己是个非常怕麻烦的人,为了避免浪费太多时间打扫,才只保留生活必须且喜爱的东西。
 
反过来想,如果你不筛选物品而一味学习如何科学整理收纳,先耗费时间不说,整理没用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
 
 
 
4、又是根据二八法则,如果你还没开始断舍离,那么你现在所有的物品里,其实只要保留20%就能满足你80%的需求。
 
我们没必要为了80%几乎无用的东西浪费时间打扫清理和困扰自己。多想想因为80%带来的时间和精力损失。
 
5、先收拾管理自己的物品,再去影响别人。
 
我们很多人处在一个家庭里,很多时候看不惯家里人那些没用还保留着的物品,甚至有人凭这个借口不开始自己打扫清理。
 
什么都别说,先将自己收拾好,说不定一收拾发现自己才是破烂收集大王。
 
6、可惜的另一层含义是及时止损。
 
很多人经常的口头禅是“这东西,扔了怪可惜的”。
 
首先,如果你经常记不起这个东西的存在,说明并不在意这个东西,扔了有何可惜?第二,如果这个无用的东西已经占据过你的时间和精力,那更应该将其舍弃。不然,再为它付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要可惜的就是我们有限的生命啦。
 
7、如果还是觉得扔东西有难度,使用第三视角和换位思考观察。
 
比如,明明不喜欢的东西,有人却因为某些感情一直留着,你会喜欢这样的人吗?东西发挥不了原本作用,却一直被晾在一旁毫不关心。假如这个物品是你,你能接受被这样对待吗?
 
以上算是断舍离对头脑的一次风暴,只有熟练使用以上思考方式,才能更好进行断舍离。
 
5、快速掌握断舍离的窍门
 
1、提高收拾的动力。
 
动力之一:想一想,只要真正减少东西,就不怎么需要整理和收纳了,一劳永逸。也可以彻底解雇家里的收纳箱。
 
动力之二:集中一点做到完美。从你当下拥有的时间出发,匹配家里一个需要收拾的角落。哪怕只有10分钟,收拾一个抽屉总行吧,不一定非得说等到周末或者其他大块时间整改。也能避免自己找借口一直拖延。从一个个小目标积累最后完成整个屋子的整改。
 
动力之三:从自己最在意、能给心理强烈暗示的地方开始。比如自己的卧室、门口的鞋架、书柜等。搞定这些地方能够让你心情大好,由此找到更大的动力执行
 
2、一切从扔东西开始
 
扔掉垃圾:首先从想都不用想,怎么看都像是垃圾的东西开始扔。
 
扔掉犹豫不决的东西:有了扔垃圾体验之后,就会得到一种愉悦感。那么之前有些带着价值不舍得的东西也会有兴趣去处理了——转赠给别人也好,放到二手市场卖掉也好,总之算是一个好的开始。
 
 
 
3、用三分法用于整理收纳
 
学会这种方法之前,我们要能够先对全盘有个观察。然后将局势大体分为三类。
 
像下面山下英子对厨房的分类。食材、烹调工具和餐具。
 

 
4、利用七、五、一原则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这个法则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行为习惯,是非常好的方法。
 
空间收纳的七、五、一的法则:指的是住所内看不见的地方,收纳东西遵循放七分,空三分。看的见的地方,放五分,空五分。而最后对于装饰性的空间,只占面积一成,空九成。
 
空出来的那部分,从审美角度来说,让人更加亲近。从物品使用层面,这种空间摆放更加容易擦洗打扫,给予我们更多动力去维护整理。
 
另外是总量控制法则:从七、三、一空间收纳法出发,我们遵守的另外一个原则是限制物品数量。
 
比如山下英子要求自己在每个空间最多保留5件最喜欢的物品。如果超过这个数量,那么你就强制做出选择。慢慢地,个人品位也得到提升。留下的都是最喜欢的物品,对以后维护过程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5、方便使用原则
 
日常生活中,其实大家都在无意识地做这件事。
 
比如,把钥匙放在近门口处,把经常用的物品放在最快够的着的地方。甚至我们还利用方便的反作用给自己压力,比如有人为了早起床,特意把闹钟放在离床很远的地方,强迫自己起来。
 
断舍离方便使用原则也是表达一样的意思:物品使用要方便,最多不超过两个动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步骤给自己增加使用压力。
 
比如你每天的早餐是燕麦片,放在隔着餐桌很远的冰箱,然后又摆在冰箱里不好拿的位置,燕麦片的包装用橡皮筋紧紧密封着,放完还要绑回去,吃之前还要煮好开水。光是吃个早餐就得搞六七个步骤,大脑潜意识肯定不愿意干这么麻烦的事。
 
那你可以怎么改造呢:首先燕麦片不一样要放冰箱保存,干脆就放在餐桌旁容易拿的位置,像这类非得密封的东西,尽量使用夹子代替橡皮筋,省去解开和捆绑的烦人步骤。
 
另外一个是对物品外在形态处理。山下英子很注重这件事,她家厨房毛巾都是竖着摆放“立起来”的,数量一目了然,取得时候不会弄乱。冰箱饮料同类长列摆开排放。内裤T恤一般卷起来放。
 
她总结为“物品自立、选择自由、摆放自然”。
 
6、收拾看得见的物品,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1、物品是如何让我们发现自己的?
 
经过一段时间断舍离,我们仔细观察精挑细选留下来的物品,看他们反映出来的是怎样一个自我?对自我进行分析和思考。
 
打个比方,手机内安装的APP也是要断舍离的。收拾完之后发现自己保留下来的都是:购物的APP、美颜自拍APP。如果你实际职业跟这个没多大关系,纯粹用于生活娱乐。可以记录观察一下,自己在这些APP上面花了多少时间精力打开阅读浏览。
 
然后进一步分析,回忆使用这些东西给你带来的心情变化,衡量得失。如果你此刻的任务是学习考证自我提升,那么这些软件是不是干扰到你正常生活了?又或者这些从头到尾就是你逃避工作选择拖延的一个方式?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就得这些软件做一些断舍离了。然后下载真正能够帮助你达成生活目的,给你带来更长久益处的APP。
 
通过对周围物品不停重复以上的思考分析,去发现更深层次的自我。
 
另外作者特别提出:断舍离帮助解决的问题是过剩,而并非提倡清贫的生活。因为断舍离里强调减少持有物品,只保留适量自己喜爱且必须的物品,容易让人误会是倡导过苦行僧式禁欲生活。
 
简单来说断舍离更建议无论对于食物还是其他物品,买当季的,必需的,适量的,喜爱的。这是断舍离大部分的含义。
 
2、通过断舍离,遇见更好的自己
 
就像山下英子在文章开始时说的那样,断舍离是“动禅”。没有太多遥不可及的口号,也没摇着大旗宣称这样打扫能给你带来好运。
 
就是告诉大家,马上让行动落在自己最最密切相关的房间收拾和打扫上,把住所变成一个“温暖、舒适、令人心情大好”的地方。
 
一个连呼吸都是甜的地方,一个想就地打滚就能就地打滚的地方。
 
不可否认,断舍离通过对个体看得见的环境进行收拾整理,也给自己带来很多眼睛看不见的影响。
 
拥有将住所变得干净整洁人性化的能力,造就一个自信、肯定的自己。
 
拥有把必要的东西按照必要的数量放在必要位置的能力,造就一个善于思考有决断力的自己。
 
尽情享受与物品间难能可贵的相遇,缘分尽了,就潇洒放手让它远去,造就一个乐观豁达的自己。
 
在我看来,断舍离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更像是一种小确幸。
 
无论外面风浪多大,充满多少不确定性。只要回到这个断舍离小天地,我们便能简单自然地“呵护以温柔,享受其馈赠”。吸收连绵不绝的安静和自信,获得面对不确定世界的全部勇气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30655/
作者:52雷丁

凡本站注明“本站”或“投稿”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本站或投稿人,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站已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某某站”并附上链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噼哩噗噜 关键词: 自己 贵的 最宝 失去 某天 每个人 断舍离 2022 都会 东西

网友评论

随机推荐

图文聚集

热门排行

最新文章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