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至2024年3月29日,阅读。
猪野诗织先被警察的不作为判处了死刑,又被小松和人的无法无天真正杀死,最后被媒体引导的舆论扼杀。
全文有些絮叨,倒是能看出无力感。没想到作者女儿也殁了。真是不经一事,不懂其情啊。
1999年10月26日,在还有不到两个月就跨入新世纪的时候。
猪野诗织,一个21岁的女生,在人潮涌动的埼玉县JR线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令人震惊的是,诗织早就知道自己要被杀死,并且留下了凶手的名字。
然而,案件并没因此变得简单,警方反而因为荒唐的理由,迟迟不能追查抓捕凶手……
这是,日本著名调查记者清水洁的纪实文学《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时隔20年首次引进中国出版),中真实记录的案件。
20年后,当我们再次面对这个事件,发现一切都还是进行时……
“诗织是小松跟警方杀死的”
由于当时日本发生了多起以报复社会为目的而在公共场合进行的随机杀人事件。
所以诗织被害后,警方和主流媒体都把目标锁定在“随机杀人事件”。
只有来自三流周刊的清水洁发现了案件不同寻常的地方。
站前、随机、砍人......桶川的命案,让人联想起这一连串案件。
但是......这起命案是否有些不同?
随机砍人案件的受害者,大半都是跑得慢的老人或小孩。然而这次的死者是年轻女子,而且只有一个,就是这一点让我觉得似乎有些不对劲。
为什么选择年轻女子?为什么只砍杀一个人?
——《桶川跟踪狂杀入事件》
就是这一点职业记者的思考,让清水洁深入到了这个事件的调查当中。
随后清水采访到了诗织的朋友,诗织朋友对清水说:“诗织是小松跟警方杀死的”。
早在诗织遇害前4个月,1999年6月14号,诗织和父母就到警局报案,案由是诗织被前男友小松诚跟踪骚扰(实际上他本名小松和人,诗织至死都不知道前男友真实的个人信息。)
因为诗织要跟小松分手,小松就不断恐吓威胁诗织,甚至发传单诋毁污蔑诗织的人格,最后甚至发展到跟踪和暴力侵害。
然而这一些,警方并没有在意,都没有帮诗织立案,甚至篡改笔录信息,将报警改成备案。
正是因为此时一连串的漠视和渎职,在诗织被害案发后,埼玉县警方,竟然一直在消极破案。
因为一旦小松和人被定性为事件的主谋,等于打了埼玉县警方的脸,为了不被打脸。他们只好选择,不破案。
最终一个明确知道凶手和犯罪团伙的案子,竟然是靠三流周刊的调查记者清水洁破获的。
比起解决问题,他们更希望案子消失吧。——《桶川跟踪狂杀入事件》
所以诗织的家人和朋友,都说
诗织是小松跟警方杀死的——《桶川跟踪狂杀入事件》
然而,诗织不止死了一次。
一个女孩,死了三次
今年二月,杂志《文艺春秋》才访问了诗织的父亲猪野宪一。
爸爸表示:“我的女儿死了三次。一次是被持刀杀死的,一次是被不受理报案的警察机关杀死的,一次是被媒体杀死的”。
在这个案件中,诗织被杀死了不止三次。
第一次是小松和人指示手下久保田祥史,在事实上杀害了诗织。
第二次是埼玉县警方的不作为和渎职,在命案发生前就杀害了诗织。
面对诗织和父母,从6月到8月长达三个月的报警。
警方以“男女问题警方不便插手”为由,屡屡驳回了这个女孩的求助。
甚至登门要求诗织家撤诉。
可以说, 在命案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诗织已经被警方杀死了。
而在案发后,警方甚至还对媒体说:这就是个陪酒女的三流案子。
这也导致了诗织的第三次死亡。
第三次是案件发生后,主流媒体和埼玉县警方对舆论的引导,让这个女孩死后的清白毁于一旦。
小松一直想要毁掉诗织的人生,他没有实现的,被警方和媒体实现了。
由于诗织被杀时,身上穿着黑色迷你裙,带着昂贵的名牌包和手表,这些“过于招摇”的打扮,成了媒体眼中“不洁身自好”的“证据”,“拜金女”、“酒家女”、“堕落女大学生”等为搏眼球的揣测在报纸电视上屡见不鲜。
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诗织的父母将埼玉县警告上法庭。
在法庭上,埼玉县警竟然丝毫不顾及诗织的隐私,大量引用诗织日记的内容为自己辩护。
这样诗织就被杀死了第四次、第五次……
每到这种时候,我都很难控制自己第一个“第三者”的冷静客观的叙述角度。
为什么我们屡屡要在被害者身上找问题?
因为我们都是怂人,我们害怕自己也成为被害者,所以就要让自己和被害者不一样。
他们被害,是因为他们做得还不够好。这种舔血自快的行为,除了恶心和低劣, 我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形容。
而记者清水洁,也是一个没有控制住自己代入了案件的人。
在参与这起案件的过程中,比起采访者,我更觉得自己是被卷入案件的当事人之一。——《桶川跟踪狂杀入事件》
他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说
此次调查的原动力是“愤怒”。
一群男人可怕地跟踪一位女性,将其逼上绝路,并杀害了她。
加之警方对受害者“如此下去我会被杀”的呼声充耳不闻,却在诗织被杀之后,试图隐瞒事实。
我感觉警方似乎没有继续查案的意向,为了寻找真相,我不得不独立调查。此外,从根本上讲,我内心非常强烈地想知道真相。——清水洁
还有23天,诗织遇害就整整22年了。
我们今天的舆论环境,并没有比诗织那时候好更多。
桶川案报道后,由于电视台的接力报道被国会议员看到,从而推动了《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立法。
但清水洁认为,“不管法律定得多么好,运用它的毕竟还是人,不可能世上所有的跟踪狂问题就此得到解决”
最重要的是,如果能够对拼命倾诉的被害人多一点同理心——无论是不是‘美人’,什么样的人物要想完美地展现给读者、听众,这其实是不存在的。
不管是什么样的圣人君子,如果要责备,也都有可以责备的点吧。
如果为了防止事件再发生,‘受害者也需要注意’的声音当然也会出来。不过,无论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可以把人杀了的理由’是不存在的。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呐喊〉自序》
许多人在网络世界中寻找令他们舒适自在的天地,必要的是“心情舒畅”而非“真相”。
我们当然不可能要求每一个“看客”都如清水洁一般冷静和独立思考。
但,至少可以把清水洁当做一个榜样,看这书比上一学期新闻伦理课都有用。
在面对事件的时候,不要跟风,多一分思考,多一点探索,少一点标签,少一点发泄。
也许世界有变好的那一天。
《桶川跟踪狂杀入事件》出版很早,当年一举获得“日本记者会议大奖”,被誉为“日本纪实文学的金字塔”。
曾有电视台同行羡慕的对清水洁说,“太厉害了。只要能做出一次这样的报道,就可以心甘情愿地退休了。”
书出版后不久,清水洁供职的杂志停刊了。清水洁成为一名电视记者,重新出发。
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年秋天,他14岁的女儿,清水梓,在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中离世。
清水洁一直没有停下脚步,至今依然活跃在调查记者的第一线。
很少有人能体会清水洁在调查的过程中,承担了多大的心理压力。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这本书是很难冷静客观面对的。
不同的人,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镜像中的自己,看到自己在扮演着的角色。
看客、媒体人、当事人、朋友、家人、爱人,在这本书面前,都应该叩问自己的良心。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902005/
作者:赤羽
距桶川跟踪狂杀人案发生,已然过去22年,但这起案件对于今天的人们,扔具有重要意义——这起案件直接推动了日本针对“跟踪狂”的相关法案《跟踪狂管制法案》进行立法。
回顾整个案件,它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更是悲剧背后从凶手到县警再到媒体,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无助与寒意。
无端殒命的花季少女、猖狂无耻的跟踪狂、玩忽职守的县警、唯利是图的媒体……这个案件具备太多构成一部精彩犯罪小说的关键元素,但真正让人们铭记与反思的原因在于——它却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件,而案件中的受害人却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
本书是记者清水洁的一部纪实手记,细致地描述了自己从无意间参与案件报到再到一步步深入调查的经过,将整个案情纹理清晰地呈现在读着面前,既有案件的详尽梳理、也有对案件本身的深刻思考。
清水洁是谁?他本是一个三流周刊的记者,授派报道这起案件,但随着调查的深入清水洁发现这起案件背后的错综复杂以及更深处涉及县警及媒体的阴暗面,甚至案件的主犯从犯名单和潜藏线索都是清水洁先于县警调查出来的!
书中第一章交代了案情的发生,从第二章开始案件真相逐渐铺陈开来,读者跟着诗织一起经历着炼狱般的恐惧与绝望,很多情节让人读了不禁气得发抖!比侦探推理小说更精彩!
案件发生
1999年10月26日中午12点50分,21岁的女大学生猪野诗织骑车去上课,来到埼玉县JR桶川车站外正在锁车时,一名微胖的男子悄悄接近她,用匕首对着她连刺两刀后逃走,据目击者回忆:女孩躺倒在血泊中时手还在无助地抽动,而凶手笑着扬长而去。
随后赶来的县警将这一事件定性为“随机无差别砍人事件”,闻讯而出的媒体在采访受害者弟弟时没想到弟弟竟然脱口而出“真的被杀了?”,这反常的举动让一位叫做清水洁的记者意识到案件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让人窒息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早在凶案发生一个多月前,受害人就已向当地县警报了案,并说出“如果我被杀就是小松干的”,但奇怪的是,县警一直没有理会受害人的报案,直到悲剧的发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嚣张变态的跟踪狂
时间退回到9个月前的1999年1月6日,诗织与朋友在拍大头贴时遇到了27岁的小松和人,一身名牌、出手阔绰的小松和人自称是一名年入千万的高档汽车销售,但他真实的身份却是色情保健店老板,与他哥哥——32岁的小松武史两个人通过非法胁迫等手段集合了一批女招待,在东京池袋和崎玉大宫开设了7家色情保健店,收入非常可观。
被诗织吸引的和人展开了疯狂的追求,经常开着豪车接送诗织,送名牌包包、手表……没过多久两人就开始正式交往,但渐渐地诗织发现和人的性格极其阴暗:如果诗织不接受自己送的名牌礼物就会大发雷霆;每半个小时就会给诗织打电话,如果没有接听,就会把电话打到她的闺蜜那里,对其他人散布“诗织已经开始卖身了”、“她的那些包包都是跟男人睡觉换来的”等谣言;抓着诗织的头往墙上撞……不堪忍受的诗织抱着必死的决心决定与和人分手,甚至给家人和朋友留下了遗书,但没想分手不成反让和人变本加厉。
和人命令按摩店里的伙计和打手,一天24小时跟踪诗织,随时回报诗织去哪里了,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还给诗织通讯录里的所有异性打电话询问“请问您是她的男朋友吗?”并让诗织折断自己的手机,不许和任何人联系,当诗织提出抗议的时候,和人开始逼迫诗织割腕自杀、威胁让手下强奸她并录像,扬言让她家破人亡、沦落街头成为站街女……
无奈的诗织求助家人,家人决定一起对抗和人,和人又开始无止尽的骚扰诗织一家——安排打手非法闯入、制作虚假援交卡片和传单到处张贴、邮寄800封诋毁诗织父亲信到公司、半夜将车停在诗织家门口将音响开得巨大……
一场抓捕闹剧
不堪忍受诗织一家最终决定求助刑警,没想到的是听了诗织一家人的描述警方却抱着“情侣间吵架”的心态企图敷衍了事,甚至说“收了人家这么多礼物再说分手,对方生气也是应该的”,而面对800封邮寄到诗织父亲公司的诋毁信,警方竟回嘲“纸质不错,做得很用心呢。”
甚至为了减少案件、让工作更轻松,县警不惜上门要求诗织一家人撤销报案,直接隐瞒一但案件撤销就不可以再针对同一事件报案的法律,撒谎说撤销了还可以再次申请。
直到凶案发生,县警又为了掩盖失职,将诗织塑造成一个拜金的酒店女郎,引起社会对诗织“罪有应得”的口诛笔伐,甚至在记者会上谈笑风生、对受害者毫无尊重。而在办案过程中继续采取消极态度,导致最终揪出凶手提供凶手逃亡线索的竟是一位记者,也就是本书的作者清水洁!
多方压力之下,企图通过拖延、弱化事件严重度等手段让公众降低对事件关注度,从而掩盖失职的县警,不得不开始追击并抓捕相关从案人员,受和人雇佣实施杀人的手下、和人的哥哥等相继落网,和人也在从北海道企图逃亡俄罗斯的途中绝望自杀溺亡。
随着凶手的死亡,案件本应尘埃落定,但记者清水洁抽丝剥茧,发现县警竟然曾为减少案件数量而篡改笔录!县警的渎职引起了公愤,见风使舵的媒体笔锋逆转,由县警的喉舌变成了讨伐者,上尾警署陷入舆论的漩涡……诗织的父母更是以不作为为由将上尾警署告上了法庭,并最终胜诉。
书中有一段话值得思考:
如果市民感到恐惧,想要求助,就只能投靠警察署。守护辖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不正是警察最重要的任务吗?这种事连小学课本都写了吧?然而上尾署拼命守护的,却是轻松的工作、名誉和地位,绝对不是市民……
媒体的良心
尽管本书的作者自己即是一位资深媒体人,但他并没有美化媒体,反而将“媒体的良心”再一次被置于公众的视线之下,作为公平与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本应是正义守护者的媒体人竟成了虚假言论的传播者,无底线的报道对受害人及其家属造成的二次伤害,扯碎了媒体人的遮羞布。众口铄金、人言可畏,如果说凶手杀死了诗织的身体,那么没有底线的媒却体从根本上杀死了诗织的灵魂。
鲜血与生命之路
值得肯定的是,案件发生后日本政府积极地推行了《跟踪狂管制法案》,并经过多年的改进日趋完善,虽然悲剧总会重演,但罪犯再也无法钻法律的漏洞、肆无忌惮,这是诗织留给所有人的珍贵“遗产”。也许,在法律不断完善的道路上,总有一些令人惋惜的亡魂铺路,法律本身就是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鲜血堆砌的桥梁,链接光明与美好的彼岸。
书近结尾,有一段话特别触动我:
但是不管法律订得多么好,运用它的毕竟还是人,不可能世上所有的跟踪狂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最重要的是,如果能够对拼命倾诉的被害人多一点同理心,其实也根本不需要法律。
全书有一个很震撼我的不起眼的情节,那就是在和人(凶手)自杀后,他的母亲和姐姐追着记者背后大喊:
鬣狗!你们媒体人就像争夺尸体的鬣狗,和人是被媒体逼死的。
从家人的言论中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从小就被惯坏了的和人,每次无论和人做错了什么,家人都会维护他说:“都是别人的错,你是受害者!”难道抱着这样想法的家人不是杀死诗织的凶手吗?这又可以展开一篇原生家庭的长篇探讨了!
法律规定的是道德的底线,而最好的“法律”应是“家庭教育”,从小教会每个人爱与同理心,建立美好的心灵与品格,树立责任感,那么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
美好的未来,愿每个生命都被平等尊重!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368924/
作者:安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