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读书汇 >


2024年5月22日至2024年6月7日,阅读。 

除了前两篇文章还有点看头以外,后面的实验性文章,真的让人非常费解,读半天都不知所云。不如此前的《第七天》《活着》《兄弟》《许三观》更是望尘莫及。



余华的书读了不少,但还是从开始的这篇简单的说起吧,1987年1月,余华凭一篇《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有评论说,这个短篇像他后来越来越精彩的许多小说一样,非常简单纯粹,没有一点华丽的辞藻,再叙述上平铺直叙,不带任何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就是这种及其简单的方式,这种趋近虚无的状态,使得他的文字有了无限的可能。
 
尽管先锋实验小说作家声称,写什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怎么写。但作为读者,我们必须从中读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否则,这个作品对我们说也就失去了其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的作品永远有说不完的主题,这篇作品亦是如此。有人说“作者通过叙述涉世不深的青年‘我’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离奇遭遇,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陌生,荒诞,无法理解,无从把握,从而流露一种人生漂泊的悲观情绪。”而也有人说,它告诉读者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种种的艰难和挫折。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该灰心丧气,而应该再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气。我不否认,他们说得都是对的。但我从自己二十岁或许浅薄,但真实的心境来解读这篇文章,认为余华是在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一个刚刚成年的人逐渐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段象征着成长的路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贯穿其中的就是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旅店”。
 
初期——热情,为遥远的理想而执著
 
“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朝着他们呼唤他们的绰号,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刚满十八岁的“我”这是怀着这样一份美好的憧憬独自上路的。但是,像所有即将步入成人社会的人一样,“我”还是忍不住地联想自己的过去,就像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说到对儿时记忆的美好,认为“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回顾”。告别童年,告别过去,应该就是成长的第一步吧。因此,“我”没有停,而是选择了远方,去寻找自己的未来。
 
“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是否有旅店。他们都这样告诉我:‘你走过去看看吧。’我觉得他们说得太好了,我确实在走过去看看。可是我没有走进一家旅店,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这小小的一段却向我们揭示了很多人生的真相。“我”刚出门,因此,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觉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所以,“我”要坚定地寻找它。但是,也正是由于是刚出门远行,我不知道前方是否真的有旅店,是否有自己想要的未来,“我”才要向那些身在旅途的人打听。很可惜,他们也不知道,但他们却并不慌张并不担心,而是让我走过去看看。据说,一个人如果在14岁的时候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41岁时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那么他未免幼稚得可笑。也许这句话可以为余华的这段记叙做出一个完美的解释。不管世俗上的人用一种怎样的不屑的态度来对待,年轻的我们总是带着理想出发,并试图在某个地方找到它。
 
中期——疲惫,找不到理想而困惑
 
既然成长是一段路程,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永远在出发点徘徊。“那高处总在诱惑着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父亲所说的“外面的世界”对一个初行的十八岁少年来说是个过于庞大以至于不可知的世界。不断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西西弗式的折磨,爬上高处再滑向地处,如此循环,我始终看不到旅店。于是,我的热情被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惫和困惑。周国平曾在他的散文《没有目的的旅行》中写道“人生有时无聊,并不是厌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并不是看透了,因为我们有欲望, 只是空无对象。”因此,当我看不到旅店时便选择了汽车。“汽车将要朝我走来的方向开区,但我已经不在乎方向。”鲁迅在《两地书•二》中也对人生的方向有过探讨,他说“在人生的长途中,最易遇到的两大难关。其一是‘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传是痛苦而返的,但我不哭也不返,其二是‘穷途’,听说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而“我”呢?“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于是,“我”做了一个看似对自己不太负责任,但又极其现实的决定,“随便上哪”,已不在乎方向。不是我们不够执著,只是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让筋疲力尽的我们失去了追求的勇气。甚至有些自暴自弃。
 
“现在我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看到此处,不免有些心寒。现实的安逸让心灵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暂得安逸的我们,完全把自己的理想,追求抛在了一边,觉得这样的“行走”也挺好,不管这种方式是否是自己曾经想要的,不管这样的生活将把自己带到何处。
 
但是,曾经的理想真的可以彻底遗忘吗?不!“我仍再汽车里面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快乐时,顺利时,我们可以忘记,但,当困难,痛苦降临时,我们麻痹的神经又会被刺痛,昔日的追求是心中永远无法抹平的伤口。
 
旅途中的这段时期,我们时喜时悲,犹犹豫豫,困惑不已,但理想却并未真的放弃,疲惫中总能看到些许淡薄的希望。
 
后期——坦然,想要的就这么简单
 
人总要接受现实的,并且在现实中寻找自我安慰,学会坦然。这也许就是成长的意义吧,也可以说是成长的代价。因此,面对着遍体鳞伤的汽车,“我”感到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虽然是这样想的,但我相信,每个读者读到这里都会怀疑,其实,这并不是他出门时所设想的那个旅店,只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现实挫折之后把自己的“理想”降低了标准。就像每个在年轻的时候都梦想着将来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但真正步入社会,发现一切都不像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只能学着坦然面对,并安慰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样其实也挺好,原来我想要的就是这么简单。而到此“成长”的这段路程也即将结束,也就是一个尚未成形的少年以无知的方式与现实世界,与自己的内心进行激烈冲撞,被其损伤和改变,最终融入现实的过程。“用遗忘来对待痛苦,用回避应付人生,用苟且维持生命。逐渐地,天真变成了世故,勇气退成了怯懦,热情变成了冷漠”不知道这段话是否可以为这段路程做个悲观的解释。
 
如余华所说,“小说传达给我们的应该是象征的存在”,本文许多特定的情景和食物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而我只是选择了其中很小的一点,并且给了它一个不知是否恰当的解释。
 
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的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余华自己也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忽,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因此,读这篇小说,感觉是在一个梦境之中,但这个梦有时那么地真实;不知道它具体在告诉我们什么,但又在无形中和我们的心灵深处相契合。
 
之所以选择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于人生哲学的意蕴所触动,也是因为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觉得像现实中的自己。
 
十八岁,我也选择了出门远行,怀着一颗好奇与热情的心,从河北来到湖北,但仅仅几个月的世界,我发现自己已像“我”一样,经历了心灵的巨大改变,找不到旅店,甚至迷失了方向。庆幸的是,我还没有学会坦然,我的内心还在激烈斗争着,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相信每个还没完全摒弃理想,追求的人在读到此文时心中都会有所触动,脑海中都会有所思索。这也许就是一部好的作品的意义之所在吧。
 
因此,我在此文中给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十八岁的解读方式,不管它是幼稚还是成熟,都是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的声音。也许,多年以后,再次捧起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出的会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心境,那是属于另一个年龄的诠释。因为,成长是一段路程,而我们永远行走在人生的旅途……

作者:沉默贝壳(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15528/

凡本站注明“本站”或“投稿”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本站或投稿人,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站已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某某站”并附上链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噼哩噗噜 关键词: 2024年 定要 出去 闯闯 哪怕 鼻青脸肿

网友评论

随机推荐

图文聚集

热门排行

最新文章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